毕业论文
您现在的位置: 心肌梗赛 >> 心肌梗预防 >> 正文 >> 正文

缅怀2017年逝去的47位中国科学家,他

来源:心肌梗赛 时间:2018/3/12

历史的车轮滚滚,时间悄无声息地流动着。

很多人向我们走来,也有很多人向我们永远地挥手道别,

但是始终有一种精神留存,那份感动总是让我们热泪盈眶,

在很多热点新闻中,他们的光芒永远敌不过那些美艳的明星。然而当尘埃落尽,镌刻在历史丰碑上是他们的名字,是他们让每一个中国人的生活发生过巨大的变化。

星光璀璨,隽永人心。

年的最后一天,我们来追忆47位来去的中国杰出科学家。

黄大年、李佩、吕志涛、周有光、任新民、屠善澄、吴文俊、刘宝琛、陈学俊、申泮文、柯俊、朱英国、南仁东、朱显谟、高伯龙、童志鹏、陈吉余、曹楚生、刘建康、陆钟武、李世邦、卢良恕、蔡申瓯、沈祖炎、钟扬、张齐生、金鉴明、卢佩章、崔国良、俞昌旋、

叶惠方、熊远著、赵国藩、于同隐、苏锵、李家治、谢学锦、郑成竹、徐祖耀、薛社普、

俞大光、严仁英、张乃通、阮可强、彭少逸、郭予元、蒋锡夔、

01卢良恕

年1月4日逝世

卢良恕院士是新中国早期的小麦育种与栽培学家,曾主持我国南方稻麦两熟地区小麦新品种选育。上世纪50年代,他主持选育了“华东6号”等系列小麦优良品种,在长江下游大面积推广,推动了南方及淮北地区小麦生产的发展。

无论在国内调查,还是到国外考察,卢良恕每到一地考察,都必先调来材料,了解所要考察地区的情况,做到“心中有数”,到现场一看一听、一查一问。卢良恕走遍了全国大部分地区,还作过上百场学术报告,为这些地区发展农业生产、振兴农村经济、进行综合开发提出不少好的建议、新的观点,得到了国家有关部委和各级政府的重视和采纳。

他曾指出未来中国农业,要由传统的种植业二元结构向三元结构转变,大力发展玉米、绿肥、牧草等高产优质饲料作物,以适应不断增加的畜产品和水产品的消费。在合理利用耕地资源的基础上,面向整个国土,特别是丘陵山区、草地、内陆水面滩涂和近海资源,开发各种食物和营养源。同时,大力进行环境保护,合理开发,使资源持续利用。

年1月4日,卢良恕因病在北京逝世,享年93岁。

02黄大年

年1月8日逝世

7月7日,黄大年同志先进事迹报告团走进复旦大学,我和上海的众多媒体记者一起在倾听了这场报告会,我是一边流眼泪一边听完了整场报告,几乎是从头哭到了最后。

在英国,他在世界名校剑桥大学担任高级研究员,是享誉世界的著名的航空地球物理学家,他的团队里汇集了世界名校的精英,甚至还有诺贝尔奖的提名者。有外国媒体报道说:“他的回国,让某国当年的航母演习整个舰队后退海里。”

年,在他回国前,他已成为少数跻身英国精英阶层的华人之一,义无反顾,他抛弃了英国的豪宅豪车,妻子卖掉了两个诊所,放弃了今天在世人眼中无比艳羡的高端精英阶层生活,回到国内开展科研工作。

为中科院院士评审专家的黄大年自己并不是院士。同事和领导们说,以他的能力和贡献早就可以申报院士了,劝他抓紧申报。他却说:时间有限,先把事情做好。

回国7年,黄大年三分之一的时间都在出差。“白天开会、洽谈、辅导学生,到了晚上别人都休息了,他就坐午夜航班去出差,因此人送绰号‘拼命黄郎’。

挖掘我国的矿产资源潜力,提高深地探测能力,向深地要资源,迫切需要高精度的探测仪器装备。我国以前地球物理的仪器基本都是从国外进口的,但是国外高精度的仪器对我国是封锁的。在这些探测仪器当中,最关键的是航空重力梯度仪,它历来是探测装备领域的制高点之一航空重力梯度仪的研制非常复杂,牵扯到材料、机械、电子、软件、大数据等众多交叉学科,仅上世纪70年代,美国对这种装备的研制就投入了十多亿美元。以前我国这方面的研究主要停留在理论上,没有研发整套装备的能力。

年,黄大年回国后,这一切才有了转机。7年后,我国已经自主研制出了航空重力梯度仪,这个仪器背后的人就是黄大年。

因为高强度工作晕倒,他手里却还死死抱着自己的电脑,醒来后他的第一句话是:“我要是不行了,请把我的电脑交给国家,里面的研究资料很重要。”

年1月8日,黄大年因病逝世,享年58岁。

03吕志涛

年1月11日逝世

吕志涛是山村里走出的院士,他毕生研究的预应力,圈外人士很陌生,但它支撑的很多重大工程我们都很熟悉:南京奥体中心的超大面积平台、苏通大桥连续刚构、上海磁悬浮、世界最大直径天文望远镜等百余项重大工程,都有预应力的独特贡献。

他在国际上最早提出两类斜裂缝理论。他牵头的“现代预应力混凝土结构关键技术创新与应用”研究项目,获得年度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大跨桥梁及海洋工程等重大基础设施都要求“长寿”,只有预应力混凝土结构能不辱使命,预应力还可节约20%-30%混凝土。

吕志涛曾说过:“创新就是为祖国的科技发展出力。”他的床头有“三宝”:夜灯声控皮球、闹钟、圆珠笔连带活页纸。一旦有奇思妙想,哪怕是半夜他也要赶紧记下来。很多项目的设计思路、理念,都有“床头三宝”的功劳。

年1月11日,吕志涛因病去世,享年80岁。

04李佩

年1月12日逝世

李佩是“两弹一星”元勋郭永怀的遗孀,被誉为“中科院最美的玫瑰”;她是“中国应用语言学之母”,曾和李政道一起,帮助中国第一批自费留学生走出国门。她70多岁学电脑,近80岁还给博士生上课。81岁时创办中关村大讲坛,13年间仅记录在案的讲座活动就有近次。93岁时,她还在组织小规模的专家教授研讨会……

这双被皱纹包裹的眼睛,见过清末民初的辫子、日本人的刀、美国的摩天大楼,以及中国百年的起起伏伏。

年,郭永怀乘坐的飞机在降落时失事。得知噩耗的李佩极其镇静,几乎没说一句话。那个晚上李佩完全醒着,她躺在床上几乎没有任何动作,偶然发出轻轻的叹息,克制到令人心痛。

年,李佩奉调回北京工作,年,组织创办了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研究生院外语教研室,并担任教研室主任。她编写的英语教材荣获国家优秀教材奖,举办了国内首期应用语言研究生班,为该学科在国内正式建立做了开拓性的工作,并被誉为“中国应用语言学之母。

年,年近八旬的李佩又遭到丧女之痛,独生女不幸罹患癌症去世,她再次坚强地挺了过来。

垂暮之年,她将毕生积蓄60万全部捐出。

年1月12日,李佩先生去世,享年99周岁。

05周有光

年1月14日逝世

周有光的一生先后经历了晚清、北洋、民国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四个时代,有人称他为“四朝元老”。

周有光横跨经济、语言、文化三大专业,通晓汉、英、法、日四种语言。参与《汉语拼音方案》制定,他被称为“汉语拼音之父”,他参与主持了《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中文版的编译,他还是为数不多的曾与爱因斯坦谈笑风生的中国人,评价爱因斯坦“没有架子,衣服穿得还没我好。”

周有光在语言文字学和文化学领域发表专著30多部,论文多篇,在国内外产生了广泛影响。

年1月14日,周有光去世,享年岁。

06叶惠方

年1月14日逝世

医院妇产科奠基人。她从事医学工作以来,培养出了近百名业务骨干、研究生和知名专家。她在国内首次推行了“无痛分娩法”,率先实行了“产科休养室主任负责制”,建立了“产前门诊分段预约制”,使妇产科的医、教、研一步步走向正规。她主编及翻译的医学书籍有10多本,参加编著的《更年期保健培训教程》一书,现被全国作为教材使用。

叶老一生简朴,一生捐献。几十年来不停地给希望工程、慈善事业捐款捐物:年,84岁高龄的叶老坐着火车硬座到广州把位于闹市之中的时值数百万元的祖宅捐赠给当地学校;年她的老伴去世,她将组织上发的抚恤金加上积蓄,凑足1万元捐给了希望工程;在她80岁生日那天,同事要为她祝寿,她让每位同事捐10元凑足了元,自己又掏了元,凑了0元寄给了希望工程;年叶老的母亲病逝,她把母亲留下的0多元,加上自己的0元全部捐给了幼儿园。而这名声名显赫的科学家的家里,被子里是旧棉絮,一张单人铁床锈迹斑斑,是她的父亲开设诊所时使用的。

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这位百岁老人、著名的医学专家在捐出她的毕生所有之后,又留下遗嘱:将来去世后,还要把自己的遗体也捐献出来。叶惠方临终前一周开始不吃不喝,女儿给她在唇边点几滴水,她都会轻轻擦去,她这样做是为了给医学事业捐献出更纯净的遗体。叶惠方去世后,遵照老人的遗愿,相关部门做好了遗体接收的事项。

年1月17日,叶惠方去世,享年岁。

07崔国良

年1月18日逝世

崔国良是固体火箭发动机及推进剂技术专家,我国固体火箭发动机领域的开拓者之一,中国工程院院士,国际宇航科学院院士,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科技委顾问。

作为新中国成立后的第一代航天专家,用他的满腔热忱和拳拳报国之心,为我国固体发动机事业的发展建设奉献出了全部心血和智慧。

他负责研制成功多种推进剂,广泛用于战略、战术和宇航发动机,有3项成果获全国科学大会奖。研制成功含铝推进剂,根除了发动机不稳定燃烧;提高推进剂力学性能,解决了大型药柱裂纹;提出人工脱粘方案,保证了药柱结构完整性。任某高性能推进剂联合攻关组组长,负责制定总体技术方案,解决了许多重大技术难题,经验证达到了高比冲、高密度、高力学性能、高装填分数的目标,使我国成为拥有当今最先进推进剂的国家之一。年获国家科技进步奖特等奖。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年1月18日,崔国良去世,享年85岁。

08熊远著

年1月30日逝世

熊远著是我国著名的动物遗传育种学家。他长期致力于动物遗传育种特别是猪遗传育种的教学和科研工作,为我国畜牧学科的发展和人才培养作出了重大贡献。

熊远著是一位“大器晚成”的科学家。青年时代,他因疾病几度休学,29岁时大学毕业,53岁评为副教授,56岁完成治学生涯中第一个重大科研项目并成为教授。为了育种,他经常在猪场工作、吃住,当起了“猪倌”。严谨、执著的治学精神,使他在69岁时成为我国养猪学界的第一位院士。

作为我国运用数量遗传学理论进行瘦肉型猪杂交育种的开拓者之一,上世纪80年代,熊远著团队就培育出我国自己选育的第一个高瘦肉率的猪母本新品种——“湖北白猪”及其品系,又优选出瘦肉率高、质优味美的杜湖猪,运抵香港后名噪一时。

09赵国藩

年2月1日逝世

中国工程院院士、我国著名结构工程专家、大连理工大学建设工程学部教授赵国藩赵国藩院士是国内土木工程结构可靠性研究的奠基人之一,早在上世纪60年代,赵国藩便在国内首次提出用一次二阶矩法计算安全系数,并提出了结构可靠度计算的实用解析法及荷载、抗力统计模式,在学术界颇具影响,被世界所公认。该方法有效解决了以往靠经验靠人为判断结构可靠度的不科学和工程建设不安全、不经济的问题。

在国内的工程结构可靠度及钢筋混凝土结构研究领域,有“南丁北赵”一说,其中的“北赵”便是赵国藩。

赵国藩同时也是我国钢纤维混凝土研究的开创者,他从断裂力学原理出发,将用于解释钢纤维对混凝土增强的复合力学理论和纤维间距理论统一了起来,为中国乃至世界工程结构研究作出了贡献。

作为一名教师,60多年来,赵国藩先后培养了87名硕士研究生、75名博士研究生及10名博士后,可谓桃李满天下。其谦和的为人、高尚的学术品格和为人风范,也赢得了学生的敬仰和爱戴。

在大连理工大学建筑工程学部副部长吴智敏的回忆中,赵国藩生活简朴,对生活要求极低,午餐是夫人准备的饭盒,在微波炉上一加热,靠它可以工作一整天。张爱林说:“赵老师对帮助过他的人感恩不忘。在我们研究不确定性问题时,赵老师向数学学院的唐老师请教了新的概率论、统计论理论问题,对此,赵老师多次在不同场合表示真诚致谢。他曾说:‘饮水,必须思源。’”

年2月1日,赵国藩因病医治无效逝世,享年93岁。

10于同隐

年2月6日逝世

于同隐院士是我国高分子学科的奠基人之一,复旦大学高分子学科的创建人与学科带头人。他长期从事高分子粘弹性和高分子合金研究,研制了取得重大社会效益的人工肺,开拓了蚕丝等天然大分子研究新方向,为我国高分子化学和物理学科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爆发后,年于同隐和爱人蔡淑莲冲破重重困难,从美国回国,回国后在浙江大学任教授。年院系调整,于同隐从杭州来到上海任复旦大学教授。

于同隐最为人所称道的,是其独到的人才培养方式。中科院院士、吉林大学教授、中国第二代高分子科学代表人物沈家骢将其称为“于同隐模式”。他的研究生张炜曾将“于同隐模式”总结为八个字:学术自由、百花齐放。

他的第一个博士、中科院院士杨玉良说:“他把你带到一片森林,然后把你放到一棵树上,但是你别老待在这棵树上,因为他也教会了你跳到其他树上的可能性。当你看到其他的树,你又跳不过去,他就给你跳跃的能力与机会。”因此,他的研究生中,不少人都“能游走在各种不同的领域”。

年2月6日,于同隐在上海去世,享年岁。

11任新民

年2月12日逝世

任新民是我国两弹一星元勋之一,中国科学院院士。我国导弹固体和液体发动机技术专家,中国导弹与航天技术的重要开拓者之一,他和屠守锷、黄纬禄、梁守槃并称“中国航天四老”。任新民是国家六项大型航天工程的总设计师,被亲切地誉为是航天的“总总师”。

任新民是我国火箭总体设计第一人;在导弹副总设计师兼发动机总设计师任上,完成中国仿制导弹的成功发射;在国防部五院火箭分院副院长兼任导弹型号副主任委员任上,率队自主研制成功火箭发动机,接着在兼任液体火箭发动机研究所所长任上对发动机挖潜改造,提高导弹的射程,研制成功了大推力液体火箭发动机,成为中国导弹发动机第一人;年4月24日,任新民担任“长征一号”运载火箭技术总负责人,将中国第一颗人造卫星送入太空,成为中国运载火箭第一人;以后,他出任中国试验通信卫星工程总设计师,中国实用通信卫星工程总设计师,中国第一枚远程运载火箭发射场区总指挥,风云一号气象卫星工程总设计师,新型返回式遥感卫星工程总设计师,发射外国卫星工程总设计师……

任新民见证了中国航天发展迄今的全过程。他岁生日时说过一句话:“这辈子我就做了一件事,那就是中国航天。”

年2月12日,任新民去世,享年岁。

12苏锵

年2月17日逝世

苏锵是中国稀土研究的开拓者之一,先后在国内外刊物发表论文余篇,出版学术专著《稀土化学》、院士科普书系科普读物《稀土元素——您身边的大家族》等,授权美国和中国发明专利数十项,曾获全国科学大会奖(集体奖)、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奖二等奖、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等重要奖项,年被中国科学技术协会授予“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称号。

翻开元素周期表,57—71号镧系元素占据一个特殊位置:化学性质相似的15种元素“挤”在一个表格中。在中国化学界,这个表格藏着一个故事。我国是世界稀土资源储量最大的国家,稀土是极其重要的战略资源,但因其含有17种不同特性和用途的元素,需要较高的化学分离技术。针对这一难题,年苏锵研究和综合了分级沉淀、分级结晶、氧化还原等分离方法,分离了稀土中除钷和钪以外的15种镧系元素纯稀土。

医院检查身体的故事,令很多学生印象深刻。他从医护人员那里了解到,医院用于早期发现和诊断重大疾病的医疗器械PET-CT价格非常昂贵,每台器械价格达0万元,患者检查一次要花上近万元,主要材料是稀土。身体检查结束后,他医院对接,希望研发国产PET-CT,降低患者费用。

“苏先生勤俭节约,但对学生慷慨解囊。”他的学生说,苏锵时常在中大西门菜市场购买价格20元的皮鞋,一穿就七八年。年苏锵向中大捐赠万元,设立“苏锵奖学金”,鼓励年轻学子珍惜学习机会,将我国的稀土研究做强做大。

年2月17日苏锵因病在广州去世,享年86岁。

13李家治

年2月18日逝世

李家治是中国陶瓷、古陶瓷及玻璃材料科学家,主要研究中国陶瓷和古代陶瓷工艺发展过程及其胎、釉的物理化学基础和非晶态的物理化学与特种玻璃材料。

他在长期研究的基础上,首先完整地提出中国由陶向瓷发展过程的五个里程碑和三个重大技术突破,发现和阐述了中国古陶瓷化学组成变化规律及历代名瓷釉的形成机理以及较早使用能量色散X射线荧光光谱技术测定古代陶瓷化学组成和微量元素,为中国古陶瓷和历代名瓷的断源断代和鉴定以恢复生产提供了科学依据。

为了验证所得数据和仿制古代名瓷,在所内建立了“科窑作坊”。他领导编著的《中国科学技术史?陶瓷卷》,是世界第一部中国古陶瓷科学技术史。

在玻璃非晶态研究方面,他提出了玻璃的化学组成和结构决定着随后的分相,玻璃分相后各相的组成又决定随后的晶化这一规律,为导弹用雷达天线罩所用的镁系微晶玻璃的研制起到推动作用。

他组织领导了玻璃光导纤维的研究和试制,推动了全国第一条光纤通信试验段的开通。他和他的合作者共获过2个国家自然科学奖和多个国家科技进步奖。

他曾被聘为上海市特种光纤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副主任、中国科技考古学会常务理事、《中国科学技术史》编委、世界陶瓷科学院院士、故宫博物馆古陶瓷研究中心客座研究员等。

年,李家治在上海逝世,享年98岁。中科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将按照逝者遗愿,不举行追悼会。

14谢学锦

年2月24日逝世

谢学锦院士开创和奠基了我国勘查地球化学事业,并引导中国勘查地球化学逐渐发展到若干领域领先于世界。

他早年参与发现了铜矿指示植物——海州香薷。在年提出“区域化探全国扫面计划”,并一直指导该计划的进行,迄今完成了全国多万平方千米的扫面工作,据此共发现各类矿产地近处,使金的找矿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并提出了地球化学块体理论,制定了“迅速掌握全局,逐步缩小靶区”的全新找矿战略。

年与国外勘查地球化学家一起倡议全球地球化学填图,后担任国际地球化学填图指导委员会委员、分析技术委员会主席,不断推进全球地球化学填图。

谢学锦对工作极端地认真负责,兢兢业业,并且以他父亲中国著名的矿床学大师谢家荣为榜样,总是把科学研究与发展国民经济的实践紧密地结合在一起。年4月13日,谢学锦在人民大会堂东门外被车撞飞,骨盆和双腿粉碎性骨折,失血0多毫升,生命垂危。但75岁的他与死神顽强抗争,在大量输血和手术,置入钢板、钢钉后,终于转危为安。在他身体还不能动弹的时候,就开始躺在病床上打电话、看资料了。当他刚能在病床上靠坐时便让人做了一张在病床上工作的专用小桌,开始工作,要求外出参加学术会议。同病房的澳大利亚人见了深受感动,称他是一个“工作狂”。

进入21世纪时,谢学锦已经年近80,他还在指挥着人类历史上的一项创举和伟大工程:全国76种元素的地球化学填图——了解化学元素周期表上76种元素在中国大陆表层的分布,为查清中国矿产资源和环境的监控与治理提供可靠的资料。

年2月24日谢学锦院士逝世,享年94岁。

15郑成竹

年2月27日逝世

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医院外科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郑成竹教授是著名外科学者、中国微创外科事业先驱、减重代谢外科的奠基人和开拓者。致力于外科学,尤其在微创外科、减重代谢外科方面造诣高深。完成国内首套国产腹腔镜的开发研制,在国内率先开展多项新型手术治疗,拓展微创技术在临床的应用范围,率先改进腹腔镜胃肠手术操作步骤和技术。

减肥手术在美国已经是治疗病态肥胖的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但在我国还算是个“新鲜事物”。上个世界90年代,美国每年有1.6万人采用了减肥手术,并在此后有不断增长的趋势,仅在年一年,美国就有10.3万人接受减肥手术。这当中有肥胖人口增加的因素,此外腹腔镜的发明也让人们更容易接受减肥手术。有了腹腔镜,做减肥手术就不用再开腹了,而是在肚子上打几个小洞就行,手术后恢复得也很快。郑成竹教授就是中国最早引入腹腔镜治疗肥胖的科学家。年在国内乃至亚洲首先提出了上消化道外科手术治疗代谢紊乱综合征,并负责组织起草中国外科治疗指南,其手术适应症及疗效评判独树一帜,成为代谢紊乱综合征外科治疗新领域国内开拓者的领导单位。

年2月27日,郑成竹因患咽部食管癌不治在上海去世,去世时只有58岁。

16徐祖耀

年3月日逝世

徐祖耀院士年3月生于宁波鄞州,家世显赫,曾祖父是清末江南提督。父亲希望他学医济世,但他从记事起,目睹近代中国积贫积弱,祖国的大好河山在日寇的铁蹄之下满目疮痍,他认为,国家要强盛必须发展强大的工业,由此立下“冶金强国”的宏愿,自此奋斗不止。

徐祖耀院士推动在国内开展相变热力学教学与科研;在马氏体相变及形状记忆材料、贝氏体相变和纳米材料中相变等领域颇有建树。积极倡导先进高强度钢的研究,提出淬火-分配-回火(Q-P-T)新工艺,Q-P-T钢已成为国际上新一类超高强度钢。他出版的多部著作对我国几代材料科学家的培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年3月,徐祖耀捐款万元,在上海交通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设立“徐祖耀基金”,用于资助青年教师的科研项目和贫困学子。年5月,他捐款50万元,在上海市闵行区慈善基金分会设立“徐祖耀慈善爱心专项基金”。同年10月,他又捐款增资50万元,对失独或子女残疾的老年人进行专项补贴。年,“徐祖耀慈善爱心专项基金”帮助了户困难老人,大多是失独老人和子女伤残老人。年4月,徐祖耀再次捐款万元,设立“托起夕阳”和“呵护花朵”专项基金,用以资助患重大疾病的老人和孩子。

徐老晚年的住房在宁波居士林安养院,住宿面积不足10平方米,很难想像这是一个院士住的房间。无私捐赠这么多次,然而徐老在有生之年,却从不与人谈起,连照片都很少留下。

年3月7日徐医院逝世,享年95岁。

17薛社普

年3月10日逝世

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民主同盟盟员,中国解剖学会名誉理事长,北京协和医学院基础学院教授薛社普是我国细胞生物与生殖生物学学科创始人之一,中国细胞分化调控研究的开拓者。在细胞生长与分化调控研究领域开创了红细胞排核机制的研究,对男性节育药的研究成果被视为权威论文,对生殖生物学和细胞药理学做出重要贡献,属全国独创。

20世纪50年代初,在美国华盛顿大学深造的薛社普即将毕业,已经有多家机构向他伸出了橄榄枝,然而这个孤悬海外的游子,每每思及国内正值新中国成立百废待兴,又遭抗美援朝的战争灾难,内心便涌动起澎湃的爱国之情,回国服务的念头日日强烈。他谢绝了导师著名细胞分化权威学者、神经发生学家汉布格教授(VictorHumburger)的挽留,推辞了唾手可得的工作机会,舍弃了美国优越的研究条件,毅然回国,投身到建设祖国的滚滚洪流之中。

在最艰难的时光里,他曾和基础所生物学家的吴冠芸教授一起养猪,他们发挥科学家求真务实、追求极致的精神,将钻研科学的职业习惯运用到这项粗活累活当中,建猪舍、采野菜饲料、猪种交配、接生小猪,还给猪注射疫苗,因为善用知识、方法得当,他们养的猪膘肥体壮,广受赞誉,两个科学家硬是锻炼成了养殖能手。

自20世纪80年代起,薛社普科研团队又







































北京中科白癜风专治白癜风
白癜风最先进治疗方法

转载请注明:http://www.shhongrui.net/xjgyf/248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