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尽形寿,仍可救世——悼林清玄先生
惊悉台湾著名作家林清玄先生因心肌梗塞突然离世,享年仅仅65岁。悲痛之际,震惊错愕,百感交集。
先生出生于高雄旗山,自幼家中极为贫困,“记忆里东西仿佛永远不够吃。”家中有十八个兄弟姐妹,排行十二。
《幸福的开关》一文描绘童年“一日三餐吃饱似乎不太可得,更别说零嘴饮料了”。有一回看到街上的孩子喝饱了汽水,站在屋檐下呕气,羡慕得要死掉。趁堂兄结婚之日,偷了两大瓶黑松汽水,躲到臭不可闻的茅房里,喝汽水喝到呕气,觉得这世界上再也没比这更幸福的事了。
他背井离乡去台北读书时,父亲不是不舍,而是欣喜,“毕竟家中少了个人吃饭”。
自古雄才多磨难。艰难困苦中,他顽强地成长。小学三年级开始笔耕不辍,17岁发表作品,20岁时作品集就获大奖,30岁时任《中国时报》主笔、主编,拿遍所有的大奖;32岁激流勇退,辞职出世,闭关修行,深入经藏;35岁后以一个证悟者,佛家子弟的身份回归入世,“身心安顿系列”文风更具禅意,情境兼容,点滴中现哲理,悟人生;40岁以后,他已经成大彻大悟的上师,“菩提系列”畅销数百万册,至今依然风靡整个华人世界。
这位陆续出版了一百多本著作的智者,在步入老年之时,更勤奋地演讲,幽默风趣,诙谐生动地向年轻人讲学习、讲思想、讲人生、讲佛法,讲一切正能量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据不完全统计,他的演讲听众超过万。
先生是最高产的作家,也是获奖最多的一位,也被誉为“当代散文八大家”,代表作《清欢》《愿你,归来仍是少年》大家耳熟能详,文章《和时间赛跑》《桃花心木》更是入选了小学语文课文。正如一千人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先生在无数的读者心中也有无数个形象。吾愿从先生最喜欢的几句文字中追忆他在自己心中的形象。
一.以清净心看世界
“一念心清净,处处莲花开”。作为证悟的佛家弟子,先生的内心是极为清净的,终其一生,最常说的两个字便是“清欢”。正因为有一颗清净心,先生才不为盛名所累,“一花一净土,一土一如来。欣欣然活在这个他认为的“娑婆世界”(堪堪忍受)里。
二.以欢喜心过生活
他感恩生命,感谢生活,以欢喜心过生活。所以他觉得茅房里喝汽水也是最幸福的;所以他饭前总细细地嚼一口原味的白米饭;所以一个山东馒头可以让他细品一路……
三.以平常心生情味
先生是一个深情的人,“情深,万象皆深”。年轻时曾为失恋痛不欲生,一夜之间几乎掉光了头发。
我觉得应该是闭关修炼之后罢,先生开始以平常心生情味。先生在《拥有》一文写到:所有娑婆世界的一切,都不是用来拥有的,而是用来舍的,一个人舍得下一切则是真正状大,无牵无挂;一个人拥有一切正是沉沦痛苦的泉源。
先生接着说“我们是入世的凡夫,难以直趋其境。但我们可以训练一种拥有,就是在心灵上拥有,不在物欲上拥有;在精神上对一切好的东西能欣赏,能奉献,能爱,而不必把好的事物收载成为自己专有。能如此,则能免于物欲上的奔逐,免于对事物的执迷,那么人生犹如宽袍大袖,清风飘飘,何忧之忧。”
他甚至觉得身体都不是自己的,有了这样的平常心,自然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了。
四.以柔软心除挂碍。
出家人慈悲为怀,先生却是从小到大始终以柔软心除挂碍。
儿童时分,先生硬冒着挨揍的风险,跑到山上把哥哥网中捕的鸟放生;
不幸落入马桶中的蟑螂,他赶紧捞出来,“它称谢而去”;
《横过十字路口》文中,一个全身关节扭曲,每走一步仿佛全身都要碎裂在人行道上的老妇,都让他意识到苦难,黯然落泪;
他甚至柔软的认为,每个乞丐,都是为了教化众生,让我们发起慈悲心;
先生认为:一切正面的品德,最基础和根本就是有一颗柔软心。
先生也在多次演讲中提到老子的以水为师,“弱之胜强,柔之胜刚”,“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并多次举例,坚硬的牙齿掉光了,柔软的舌头一直存在……
先生生前多次写到,谈到生死,认为人生无常,生死就在呼吸之间,应轻松,庄严的面对生死。
网上都在热议先生去世前一天发的微博:永远不要失去想飞的心,不要忘记飞翔的姿势。
我是相信冥冥之中自有天意,一切自有安排。先生推崇像普贤菩萨般大行,上天亦或是佛祖,就让他用生命的最后一跃,为喜爱他的亿万众生诠释生死无常,继,“写”,“说”,最后也成为“行”大成者;
作为虔诚的佛教徒,先生敬畏因果,相信生死是一种转化,这转化是在六道里轮回。人死后,有一个东西是不死的,在佛教里称为业识,或是佛性。这个业识会带着今生,前生,无始劫以来的记忆去转化到不同空间。这种转化到另一个空间呈现出不同的形体,就是业识不灭,三界流转。
先生九分智慧,一分情欲,既五湖四海地弘扬文化,又深入浅出地宣讲佛法,如今仙逝,按《楞严经》所言的六道众生,轮回里他必然是做天人的,你不是仙风道骨么?那来生就让你做个神或菩萨罢。故其虽尽形寿,依然可以拯救世界。
想到此,余心甚慰。(不二)
转载请注明:http://www.shhongrui.net/xjgyy/1053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