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肌梗死是指在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基础上,冠状动脉血流突然急剧减少或中断,使相应部位心肌发生严重持久的急性缺血性损伤和坏死。临床上多有剧烈而持久的胸骨后疼痛,休息及硝酸酯类药物不能完全缓解,伴有血清心肌酶活性增高及进行性心电图变化,可并发心律失常、休克或心力衰竭,常可危及生命。合适饮食治疗可以减轻血脏负担、促进患者康复及预防并发症。
急性期总能量总能量限-kcal,病后2-3天以流质饮食为主,可进食藕粉、米汤、菜汤、去油过筛肉汤。应避免过冷或过热食品,以防心律失常。不宜进食胀气或带刺激性的食物:如豆浆、牛奶、浓茶、咖啡等。
控制液体量为减轻心脏的负担,经口液体量控制在ml/d,食物中水的含量应与饮水及输液量一并考虑,以适应心脏的负荷能力,可进食厚藕粉、薄面糊、去油肉茸、鸡茸汤等。
清淡饮食清淡、易消化为主,少食多餐,一天5-6餐,避免过饱,否则会由于腹部胀满,腹腔器官血流相对增加,反射性地使冠状动脉血流相对减少,易诱发心律紊乱、加重心肌梗塞的程度、严重还会引起猝死。病情好转,可逐步改为半流质饮食,可选择清淡易消化的食物,如面条、面片、饺子、馄饨、面包、粥、瘦肉沫、鱼类、鸡蛋清、碎嫩蔬菜、水果,逐渐过渡到软食、普通饮食。
恢复期控制能量摄入热能供给20~30kcal/kg,体重应控制在标准体重范围,肥胖者宜逐步减肥。
碳水化物主食除米、面外,可用全谷物、粗粮代替部分食主,如:如燕麦、荞麦、小米、藜麦、红豆、鹰嘴豆、红薯等,全谷物中含丰富的B族维生素、维生素E、膳食纤维、矿物质、植物甾醇等,可降低心血管疾病的发病率。限制含单糖、双糖高的食品,如甜点心、各种糖果、冰淇淋、巧克力、饮料等,长期过量食用这些食物,可诱发肥胖,而致脂质代谢紊乱,加重冠状动脉缺血,因而加重病情。
适当蛋白质每日摄入总量为50~70g,可选用牛奶、鸡蛋、禽畜肉、大豆等,多选用大豆及其制品代替动物蛋白,大豆蛋白含有丰富的异黄酮、精氨酸等,增加大豆制品摄入量可对血脂产生有利的影响,具有降低血清胆固醇和抗动脉粥样硬化的作用,每天摄入25g以上大豆蛋白可降低心血管疾病的危险性。
控制脂肪脂肪量占总能量的25%以下,全日食用油20~25g,忌食猪油、牛油、肥肉、油炸食品等高脂肪食物,进食高脂肪可导致血液凝固性升高,冠状动脉易形成血栓发生心肌梗死。日常饮食应以玉米油、菜籽油、芝麻油、花生油、豆油等作烹调用油,植物油为不饱和脂肪酸,不含胆固醇、可降低胆固醇和抑制血凝,防止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有利于患者的康复。胆固醇﹤mg/天,高胆固醇食物可诱发动脉粥样硬化,冠状动脉管腔狭窄,加重梗死灶缺氧缺血,含高胆固醇食物:动物内脏、脑髓、蛋黄、肥肉、贝类、鱼子、蟹黄等。
矿物质与维生素根据病情选择低盐、无盐或低钠膳食,对合并有高血压或心力衰竭者应注意限钠,但纳在尿中丢失过多,则不宜限制过严。镁对缺血性心肌有良好的保护作用,含镁较为丰富的食物如:有色蔬菜、粗杂粮、原味坚果、豆制品等。钾有扩张血管作用,能增加尿纳排出而降低血压,可增加含钾丰富食物,如:新鲜的蔬菜和水果、豆类,新鲜蔬菜每天~g,水果~g。维生素C具有防止出血、促进创面愈合、增强血管作用,含维生素C丰富的食物主要是蔬菜和水果,如:各种深绿色蔬菜、草莓、西红柿、新鲜大枣、猕猴桃等。
膳食纤维增加膳食纤维摄入,每天不少于30g,膳食纤维可降低胆固醇,改善脂质代谢、糖代谢、预防动脉粥样硬化;促进肠道蠕动,避免便秘时用力屏气增加心脏负担,从而导致急性心肌梗死或再梗,新鲜蔬果、粗杂粮中含膳食纤维丰富。
戒烟限酒吸烟和大量饮酒可通过诱发冠状动脉痉挛及心肌耗氧量增加而诱发急性心肌梗死。
忌食辣椒、花椒等辛辣食物及调味品辛辣食物可助阳化热,耗灼津液,肠道津液少则易引起便秘,患者排便困难,导致排便时心肌耗氧量增加,加重梗死症状。
临床营养科赞赏
转载请注明:http://www.shhongrui.net/xjgfz/265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