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威胁我国国民健康的“三大杀手”,一直以来,脑卒中、冠心病和肺癌都是医学专家们的主要攻克对象。
近年来,随着医学的进步和科学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多的“黑科技”被应用到这些疾病的诊疗过程当中,成为医生的得力助手,帮助更多的患者延展生命长度,提升生命质量。
近日,为展现我国医疗健康行业的发展成就,立足前沿技术,展望未来趋势,描绘“健康中国”的蓝图,国家卫生健康委人口文化发展中心联合八点健闻制作《未来医疗》系列微视频,并在全网播出。该系列视频也得到了GE医疗中国的大力支持。
本期视频,我们聚焦于“冠心病”,走进医院及大连医院,体验精准成像、功能学评估、云心电解决方案等前沿技术和理念为我们描绘的未来图景。
09:17在过去的20年里,缺血性心脏病一直是全世界人口死亡的首要因素。根据世界卫生组织年12月公布的全球健康数据,过去20年,缺血性心脏病每年的死亡病例数从本世纪初的万,增长到了年的万,占全球死亡病例总数的16%。
在缺血性心脏病中,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也就是冠心病最为普遍。人体总共有三条冠状动脉为心脏供血,不管其中哪一条血管因为粥样硬化而变得狭窄甚至堵塞时,都会导致心肌细胞无法获得足够的血氧供应,轻则心绞痛,重则心肌梗死,这些疾病都被统称为冠心病。
一个更容易被我们理解的词是“猝死”。美国心脏协会的研究显示,四分之一的冠心病患者以心脏性猝死为首发临床表现,这意味着四分之一的冠心病患者,和死亡仅有一线之隔。
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是冠心病防治的核心要义,也是所有医疗机构、临床专家、药械企业共同努力的方向。但无论是在哪一环,精准的医学影像产品都是我们不可或缺的重要武器。对于那颗于人体深处跳动的心脏来说,看见,是解决一切问题的前提。
腔内影像,医生的第三只眼
从临床上看,冠心病是一个漫长的病变过程。它起始于血管的炎症、老化,血液里的胆固醇趁虚而入,在血管内皮下堆积。从最初的脂质沉积到形成粥样硬化斑块,最快也要数年时间。这也意味着,早期诊断,提前干预是对抗冠心病最有效的方式之一。
冠脉CT是临床环境下最常见的冠心病诊断方式之一。医生通过向患者的血管注入小剂量的造影剂让冠状动脉显影,再通过影像设备和系统处理,就能得到冠状动脉血管的立体图像,从而判断是否存在狭窄。
随着这几年成像技术和系统后处理能力的提升,不少尖端的冠脉CT设备不断衍生出新的功能,拓宽了使用的场景。
今年5月的第84届中国国际医疗器械博览会上,GE医疗发布的RevolutionCTVICTOR就是最典型的例子。作为一台排的高端CT产品,RevolutionCTVICTOR延续了Revolution平台无限制1-Beat心脏成像技术,可以在各种心律条件下的一个心跳内完成精准冠脉成像,大幅提高诊断效率,为急性起病的患者争取更大的救治机会。
此外,医院设备多、跨院区或区域内多单位协作的情况,基于5G网络基础,RevolutionCTVICTOR还搭载了新一代技影随行远程影像管理系统,实时的云端协议共享,为影像科室建立标准化协议数据库,同时为远程指导、扫描、阅片、会诊提供保障。
除了冠脉CT,冠脉造影也是诊断冠心病的重要手段。冠脉造影获取的是血液流动的动态图像,对于血管狭窄和堵塞的判断更为准确,因此冠脉造影也是冠心病诊断的金标准。但和冠脉CT是无创检查不同,冠脉造影的前提是要把造影剂通过导管送入人体,并在机器下观察血液流动的状况,因此它必须借助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设备在导管室内完成。
年,由GE医疗研发的innova型全兼容全数字化血管造影机在山东烟台开机,当天就为14名患者成功实施了手术,这也是全国乃至全亚洲引入的首台DSA设备。目前,数字减影血管造影设备已经在国内得到大规模的普及应用,成为介入手术和复合手术室建设中不可或缺的设备。同时,伴随技术的飞速进步,融合导航成为了血管造影设备中最为核心的技术之一。以GEIGS5系列血管机为例,其所搭载的融合导航技术在常规的心脏瓣膜介入手术、治疗房颤的左心耳封堵术等临床中发挥了很大价值,可以在术前进行多模态影像重建评估、模拟手术角度、指导手术方案,术中进行精准影像引导,术后结合超声等设备进行效果评估。
除了冠心病的诊断外,影像设备更大的价值在于,可以为后续的治疗提供最精准的信息。“腔内影像实际上它解决了几个问题,一个就是对斑块性状的判断,硬的还是软的,能不能通过支架打开。第二,支架放好以后,有可能出现机械性撕裂,引发严重的并发症,这些问题都需要通过腔内影像来做出准确的评估。”医院第六医学中心心血管病医学部主任陈韵岱在接受八点健闻视频采访时表示。
放不放支架,软件说了算
一直以来,对于冠心病患者的病情评估都是临床上的难点。过去,最常用的概念就是狭窄率,也就是通过单纯通过影像形态来判断,如果病变部位的狭窄率在50%以上,就可以确诊为冠心病,如果狭窄率在70-75%之间,则要考虑植入支架。
随着医学技术的发展,这几年,另一种基于功能学评估的诊断理念逐渐得到应用,临床上称之为“血流储备分数技术”。血流储备分数技术,指的是在冠状动脉存在狭窄病变的情况下,心肌在狭窄远端冠状动脉内的平均血压和冠状动脉口部主动脉的平均血压之间的比值。如果这一比值低于0.8,则提示狭窄病变引起心肌缺血。
通俗来说,它看的不是狭窄率,而是狭窄对心肌供血究竟产生了多大的影响。陈韵岱在视频采访中告诉八点健闻,在同样的狭窄率面前,每个患者的身体状况都有所不同。过去,她们碰到狭窄率超过75%的患者,都会建议直接做支架手术,因为没有别的办法来甄别风险。但有了血流储备分数测定后,诊疗流程也随之改变。
“他的CT影像做完以后,我们不仅给他评估冠脉的狭窄,我们还会评估他血管这个情况有没有缺血。过去我们没有这个技术,把很多不该进导管室的病人都送进去了,这个比例至少有40%。这个技术做好了,其实就是导管室的守门人,医生的诊断更精准了,病人也可以避免过度治疗。”
目前,这一赛道上已经有不少选手就位。去年1月,由科亚医疗自主研发的“冠脉血流储备分数计算软件”(商品名:“深脉分数”)获批上市,这也是国家药监局发出的全国第一张人工智能三类医疗器械注册证。近日,国家药监局又批准了北京新世纪医疗科技有限公司生产的“冠脉动脉CT血流储备分数计算软件”的注册申请。
不止是互联网医疗软件公司,包括GE医疗在内的医疗设备巨头也早早完成了这一领域的研发布局。据了解,GE医疗精准医疗研究院于数年前就启动了一项名为“CT冠状动脉图像分析软件”的研究,目前这一系统已经医院团队进行了试点,获得了一致好评。
和市面上已有的血流储备分数计算软件不同,GE的这套系统跳出了流体力学的底层逻辑,而是采用了更新的示踪动力学原理,在保留人工智能分析的基础上,新增加了冠脉分段、心肌分段、斑块计算、钙化分析等更多的功能,计算时间也被缩短到了20秒。相关临床试验结果显示,这套基于示踪动力学的测量方式,在诊断冠脉动脉缺血病变中具有很好的诊断效能,在较快心率下仍能保持良好的诊断准确性,并且诊断准确度未受到心率、图像层厚、图像强化程度及噪声等因素的显著影响。
大数据+人工智能,构筑第一道防线
医学技术发展到了今天,我们在冠心病的诊断和治疗上已经储备了高精尖的武器。但随之而来的问题是,这些武器往往都医院里,被少数经验丰富的医生所掌握,无法普惠到基层患者。
设备的精进是一方面,但如何利用技术消融地域上的鸿沟,显然是另一个更值得思考的问题。以最基础的心电图检查为例,做一份心电图不过几十块钱,但它其中的很多指标对于心源性猝死的预测有很大的参考价值。但事实上,在医院和乡镇卫生院,医生在心电诊断上的能力是不足的。
“因为基层的很多是全科医生,他对心脏专科化的诊疗手段理解是不够的。加上本身收费比较低,医院就更没有动力去提高医生的专业能力。从这个角度上来说,远程的云心电服务就更能凸现出它的价值。”
大连医院院长,大连医院院长夏云龙在接受视频采访时告诉八点健闻,医院共有三个院区,虽然医生的能力足够,但要在三个院区都安排人手值班做心电图,人力成本也很大。医院很早就引入了GE医疗“云心电”解决方案,在三个院区间搭建远程心电会诊平台。这样,无论哪个院区碰到心电图上的诊断问题,都可以直接上传到平台,由专人进行统一答复和处理。
目前,这个平台接入的已经不止是这三个院区,许多大连当地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乡镇卫生院都被纳入其中,甚至还有云南、拉萨这些偏远地区的医疗机构。“这种方式对于基层医生来说,他的体验差别是非常大的,过去他看一个疑难的心电图病例,他心里是没有底的,一错可能就是不可挽回的后果。现在他可以直接传到我这儿来,我们给出一个非常明确的建议,他的压力是截然不同的。”
随着云心电解决方案的推广,越来越多医院被接入,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手段都会逐渐发挥作用。如今,在GE医疗搭建的云心电平台上,已经能够实现由人工智能系统对图像先进行分析预判,给出评估报告,再由临床专家进行确认,发回给医院,整个过程不超过5分钟。
在不远的将来,这套系统或许还会从院内延伸到院外,从心电图检查延伸到通过可穿戴设备进行数据监测,真正把冠心病的风险扼杀在萌芽之中。
转载请注明:http://www.shhongrui.net/xjgzl/1090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