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人民解放军高级的行列中,陈赓可以说是一位颇具传奇色彩的人物,但也是最让人痛惜的一个。
陈赓一生都在为中国的革命事业东奔西走,新中国成立后更是每天超负荷的工作,忙起来恨不得把自己一分为二。
在这样高强度的工作下,陈赓同志积劳成疾,经常在工作的时候感到胸口钻心的痛。每次胸口疼的时候,他就一边工作一边用手摸着胸部,时间久了,衬衣都被他摸破了。
身边的工作人员见状,都医院检查一下身体,但陈赓每次都说:“我现在工作很忙,等忙完再说吧。”
就这样,即使是胸口再痛,他始终没有停下过手头的工作,仿佛没有比工作更重要的事情了。
但是因为一场聚会,陈赓却推掉了所有手中的工作,腾出了整整一天的时间,这对于一直在跟时间赛跑的陈赓来说,简直是天大的奢侈。
为什么陈赓会推掉所有的事情也要参加一场聚会呢?
年12月4日,中央人民政府特赦了10名国民党高级将领,其中就包括杜聿明、宋希濂、王耀武等人。
并且主动根据他们的意愿,把有些人分配到了北京大兴县红星人民公社旧宫大队当农民。
获得特赦之后,他们也决心弃暗投明,加入到新中国的建设中来。
这些人在国民党中都是高级将领,自然也都是不可多得的人才。中央领导觉得,如今让他们当一个普通的农民确实有些屈才。
知道他们都是来自黄埔军校,就打算为他们举办一次聚会,希望他们能够积极地在新中国建设中大展拳脚,也方便以后开展统战工作。
当时陈赓的身体实在是被病痛折磨地承受不住了,医院疗养了几天,就赶紧回去继续忙起了工作。
得知中央要为黄埔军校的校友们准备聚会时,陈赓手头还有一大堆的工作没有忙完。
别说是聚会了,就是平时吃饭都是靠着身边工作人员提醒才会想起来吃。
但这一次,陈赓竟毫不犹豫地表示自己也要参加。
年4月7日,陈赓拖着重病走进了中央组织的民族饭店宴会厅。
这时候中共中央统一战线工作部副部长徐冰已经提前到了,他俩一见面,就谈论起来今天即将到来的客人们。
这些客人们都是陈赓黄埔军校的校友。
陈赓作为黄埔军校第一批的学员,因为有过当兵经验所以阅历丰富的他很快就成了同期中的佼佼者。
凭借着优异的表现,陈赓毕业后留在了黄埔军校担任学生连连长、副队长。
在讨伐军阀陈炯明的行动中,陈赓曾背着蒋介石突出重围,挽救过其性命,蒋介石对其也颇为信任。
但是后来蒋介石制造了“中山舰事件”,开始强迫国民党中的共产党退出国民党身份。
陈赓当即就公开了自己共产党人的身份,并脱离了国民党组织,表示要跟随着中国共产党革命到底。
从那之后,就和原本关系颇深的黄埔同学走上了截然不同的两条道路。其中就包括这次要来参加聚会的这几个人。
这次要来的杜聿明、宋希濂还有周振强,这些都是陈赓黄埔军校第一期的同学,杜聿明和陈赓还同队,两人关系非常好。
只是毕业后,两人选择了不同的道路,也就书写了不同的人生。但身在不同的阵营之中,并不影响他们之间的感情。
宋希濂跟陈赓还是湖南湘乡小学的同乡。
在黄埔军校的时候,因陈赓比宋希濂大一些,所以宋希濂非常信赖陈赓这位大哥。
当初也差点就跟着陈赓一起走上了中共的道路,只是当时时局动荡,两人被迫分开,最终才导致走上了不同的道路。
其他的人,虽然跟陈赓并不是同期,但由于陈赓在黄埔军校的名气很大,所以大多也听说过,自然也有着同学情谊。
这天,杜聿明、宋希濂等人刚来到民族饭店,陈赓就迫不及待上前迎接。
见到同窗,陈赓说的第一句话就是:“我们又走到一起了。”
这句话蕴含了太多的情感,让在场的所有人不禁感慨万千。
看着众人,陈赓语重心长地说:“我们从黄埔军校到大革命时期一直是团结在一起的,只是由于革命形势地纵向发展才把我们分向了截然不同的道路。”
“此后大家就开始各走各的路,以至于‘兄弟阋墙’,不过打了十几年的仗,打来打去现在我们终于又合到一块了,这实在是太难得了。”
说完之后,陈赓端起了酒杯:“从今以后,过去的事情就让他过去吧,就不要再谈了,让我们再次团结一致,好好在共产党、毛主席的领导些做一些事情,永远不要再分开了!”
说完,举起手中的酒杯一饮而尽。
陈赓的这几句开场白,虽然很简短,但是一下子就把在场的几位经历过曲折道路之后,重新走向新生的国民党高级将领大为感动。
他们纷纷缅怀起当年一同在黄埔军校时的快乐时光,思绪万千。
这时候,情绪最激动的就属杜聿明了,他和陈赓朝夕相处,交往最为密切,早年思想一度倾向进步。
但是奈何走上了漫长的反革命道路,从此两人分道扬镳,杜聿明成为了罪行累累的罪犯。
而陈赓则成为了新中国的开国将领。
因此,这一次的重逢,两个人握手的刹那,杜聿明的心情非常复杂,喜悦、羞愧和感激,种种感情交织在一起。
最后只能激动地说:“感谢党和毛主席,让我们俩再次团聚了。”
这时,陈赓向众人提出了一个问题:“如果当时孙中山先生还在的话,大革命时期还是由他领导,那还会不会有国共分裂?还会不会有这么长时间的内战?”
谈起往事,大家各有各的看法。
宋希濂说:“如果从阶级斗争的观点来看,国共两党的分裂是不可避免的,但是如果是孙中山先生领导的话,他的本质是革命是想把中国搞好,可能会一直合作,不至于搞到打内战。”
“但是蒋介石的本质是反革命的,个人权利欲望太高,所以国共才会这么快就分裂,而蒋介石的失败,也正是这个原因造成的。”
对此,陈赓并没有谈论自己的观点,而是亲切地询问起了他们如今的工作情况,征求他们的意见,并表示如果有什么困难,自己定当全力解决。
在这次聚会上,到场的客人们纷纷谈论这些年自己的经历,从硝烟弥漫的战场再到被俘后受到的待遇,以及获特赦后的感想。
说到被俘时的场景,杜聿明想起当时在淮海战役上被俘的时候。
当年毛主席亲自写了劝降书给他,但是杜聿明坚决不投降,一脚把劝降书踢得老远,拿文件的那个人还被他破口大骂了一顿......
想到这里,这次陈赓重逢,不免感到既羞愧。看到如今和陈赓重新坐到一起喝酒,热泪盈眶。
举起酒杯招呼着大家一起干杯!
这时有人轻声唱起了黄埔军校校歌:“怒潮澎湃,党旗飞舞,这是革命的黄埔!”
众人也跟着附合起来:
“怒潮澎湃,党旗飞舞,这是革命的黄埔!主义须贯彻,纪律莫放松,预备作奋斗的先锋。
打条血路,引导被压迫民众,携着手,向前行,路不远,莫要惊,亲爱精诚,继续永守。发扬吾校精神!发扬吾校精神!”
一曲唱完,众人热泪盈眶。
陈赓与黄埔同窗推心置腹、促膝长谈。这些昔日与解放军顽强抗战到底的国军将领通过教育改造,也都慢慢改变了立场。
这一次,陈赓亲自到来,也让这些人感受到了来自我党的关爱,在陈赓与大家几个小时的畅谈中,逐渐也让大家对30多年来的恩恩怨怨有了全新的认识。
陈赓同志的真诚也深深感动了大家。
这场聚会结束后,杜聿明、宋希濂等人回到红星公社联名给陈赓写了一封感谢信。
先是感谢陈赓在身体带病期间,还坚持跟他们这些老同学相聚,表示被陈赓真诚的态度以及坦率的语言所深深打动。
最后向陈赓表达了决心:将心全部托付给党,全心全意跟着共产党、跟着毛主席走!
这年的8月和9月期间,陈赓再次派人到红星公社,越他们一同到饭店叙谈,同时应邀参加的还有黄埔一期毕业的起义将领陈明仁、郑国洞等人。
这个时候,陈赓的病情已经越来越严重了,但是为了笼络这些人才,依然坚持跟他们一同喝酒。
“来!拿出我们黄埔的精神来,把饭桌上的菜全部吃光!”
陈赓说出这句话的时候,在场的所有同学都觉得很感动,因为他们明白陈赓这是以同窗的身份在关照他们,就像是在学校里那样,让人感到格外亲切、温暖。
后来在跟这些同窗一起散步的时候,陈赓和他们谈论起来当前的社会主义建设。
最后,陈赓对大家说:“将来解放台湾,还要靠着你们去台湾去做他们的工作呢,要做好思想准备啊。”
说完,大家都笑了起来。
陈赓还对他们说起国家当前遇到了种种困难,陈赓的推心置腹、坦率诚恳、谆谆教诲,也逐渐赢得了老同学的信赖。
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场上,陈赓用其人格魅力,成为了最大赢家,成功为我党拉拢了人心。
由此可见,陈赓带着重病也要去参加的聚会,不仅仅是为了跟这些同窗团聚,而是为我党笼络人才。
陈赓用自己的行动让杜聿明等人感受到了我党的诚意,同时陈赓出动,另一方面也给其他人做了一个很好的表率。
毕竟作为开国大将的陈赓,都不嫌弃这些人的过往,其他人自然也不敢再说什么。这样也能让杜聿明等人放心地投入到祖国的建设工作中去。
知道杜聿明等人彻底放下戒心后,陈赓也终于放心了。
但是他的身体却再也拖不住了,这年冬天,陈赓心肌梗塞再次复发,而且比以往都要严重。
他知道自己可能时日不多了,医院了,因医院医生就不会再让他继续工作了。
他的胸口一天比一天痛,他知道属于自己的时间不多了,于是更加抓紧时间工作,想为党多做一些事情。
他惦记着自己的“哈军工”,忍着剧痛给院党常委写信,提出自己对调整后的学院工作的建议和意见。
“哈军工”的师生无论如何也没想到,这是陈赓写给他们的最后一封信。
就在陈赓逝世的前一天,他还在构思自己的《作战经验总结》,挣扎着查找资料、写提纲。
他想把自己长期实践中积累的宝贵财富留给后人,但是刚写完序言部分,心肌梗塞第三次发作了......
年3月16日,陈赓在上海逝世,享年58岁。
陈赓大将为中国的建设奉献了一生,虽然他离我们而去了,但是他高尚的情操,乐观向上的精神永远活着人们心中!
转载请注明:http://www.shhongrui.net/xjgys/1068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