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您现在的位置: 心肌梗赛 >> 心肌梗预防 >> 正文 >> 正文

武昌车务段丨第6期职工专题教育如何防范猝

来源:心肌梗赛 时间:2021-5-12

各单位党组织:

近段时间,集团公司连续发生了几起职工突发疾病猝死的情况,党委宣传部通过与劳动和卫生部相关工作人员协作,搜集整理出猝死基本知识、猝死易发人群、如何避免出现猝死等常见猝死疾病的防范知识,汇编成专题学习资料《如何防范猝死频发》予以转发,作为近期职工政治学习重要内容。请各单位结合实际制定学习计划,探索运用多种形式,组织职工进行专题学习,引导干部职工“快乐工作、健康生活”,提升突发疾病预防意识。

如何防范猝死频发近年来,各类媒体关于猝死的报道屡见不鲜。近期,在集团公司干部职工中连续发生4起猝死情况,令人痛心。我们在感叹生命脆弱的同时,更应该去了解为何猝死高发?究竟如何才能防范猝死悲剧重演?一、关于猝死基本知识

1.我国每天人心脏猝死

据统计,我国每年心脏猝死的总人数高达50多万,每天猝死人,相当于每天摔下3架波音。平均每分钟就有1人因心脏原因在发病1小时内死亡,而抢救成功率却不到1%。

2.什么是猝死、心脏猝死?

猝死,一般指平时“健康人”在较短时间内死亡。据国内外统计表明,在猝死者中绝大部分为心脏猝死。

心脏猝死,是指急性症状发作后在1小时内发生以意识丧失为特征、因心脏原因引起无法预料的自然死亡。是直接危害人生命的强力“杀手”。

3.心脏猝死有哪些特点?

一是发病突然、迅急、意外(不可预料),抢救成功率低、死亡率高。

二是多发于年龄在40岁以上,但近年来年轻化趋势明显,越来越容易发生在年轻人身上,造成英年早猝。

三是男性心脏猝死显著高于女性。我局职工心脏猝死全部为男性。

四是猝死更青睐于平时自以为“健康人”,那些“病歪歪”的反而较少猝死。

五是心脏猝死常见于心肌梗死。动脉粥样硬化形成“血栓”,容易造成心脏血管堵塞,堵塞70%以下的人往往无感觉,但遇外界诱因可瞬间%堵塞,造成心肌梗死。

六是心脏猝死均是不健康生活方式长期量变累积导致,达到一定程度时,偶遇诱发因素扣动“板机”,“枪”响人倒。

二、猝死最偏爱什么样的人?

有冠心病家族史、男性、40岁以上、高血压、高血脂、嗜烟、酗酒和糖尿病等都是心脏猝死的危险因素,而情绪激动、剧烈活动、压力大、疲劳过度、不良生活习惯等都会增加心脏猝死的危险性。

1.不开朗:抑郁焦虑加速心血管病的形成,是心血管疾病,尤其是心肌梗塞的一个独立威胁因素。心血管病伴随着焦虑抑郁、心理失衡,成为猝死的一个重要因素。

2.打呼噜:打鼾是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的一个征兆,如果“睡眠呼吸暂停”时间一次超过2分钟,很可能发生睡眠中猝死。

3.疲劳过度:容易引发慢性疲劳综合征,可表现为身体代谢失调、神经系统调节功能紊乱、免疫力下降,各种疾病上身,严重的可能会发生猝死。

4.生活不规律:容易引发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功能失调,易诱发心律失常、心脏早搏等,而未建立良好的生活节律和健康生活方式,下班后即喝酒、打牌、网游,导致睡眠不足,长此以往容易形成血栓,堵塞血管,易于发生猝死。

5.压力大:会导致高血压、冠心病等,并会增加心律失常、血管痉挛的风险,甚至诱发猝死。

6.肥胖:心血管病最爱胖子。肥胖人群几乎把所有的心血管疾病危险因素占全。而且胖子易发生充血性心力衰竭,合并冠心病时易发生心肌梗死和猝死。

7.不好动:没有养成适量运动的习惯,久坐、不好动、会导致血液粘稠度较高,下肢可能形成深静脉血栓,运动时血栓脱落,可能会造成肺梗塞,严重可能导致猝死。

8.“高”人:高血压、高血糖、高血脂是心脑血管疾病的危险因素,是“百病之源”。前两者已受到普遍重视,但太多人对高血脂不当回事,尤其是低密度脂蛋白偏高(大于3.37mmol/L)易引发血栓脱落而堵塞血管。

三、猝死发生前是否有信号或征兆?

防止猝死是世界医学难题,没有特效药和特殊手段,但在猝死来临之前并非悄无声息,也会发出信号或出现征兆,应及时捕捉,尽快就近就医(看急诊),不可麻痹大意。

(一)警惕如下信号

1.劳累或精神紧张时出现胸骨后或心前区闷痛,或紧缩样疼痛,并向左肩、左上臂放射,持续3-5分钟,休息后自行缓解。

2.活动时出现胸闷、心悸、气短,休息时自行缓解。

3.出现与运动有关的头痛、牙痛、腿痛、腹痛等。

4.饱餐、寒冷或情绪激动时出现胸痛、心悸。

5.夜晚睡眠枕头低时,感到胸闷憋气,需要高枕卧位方感舒适;熟睡、或白天平卧时突然胸痛、心悸、呼吸困难,需立即坐起或站立方能缓解。

6.用力排便或性生活时出现心慌、胸闷、气急或胸痛不适。

7.听到噪声便引起心慌、胸闷。

8.反复出现脉搏不齐,不明原因心跳过速或过缓。

(二)警惕如下征兆

征兆1--疼痛

疼痛反应是猝死发病最易被捕捉的征兆。当感到胸部出现剧烈、紧缩、压榨性的疼痛,且感到透不过气时,就要提高警惕。

征兆2--潜在病因

除了疼痛,还要警惕可能导致猝死的潜在病因。比如,是否有易形成血栓的病史。例如一位骨折病人,他曾在一段时期内被限制运动,那么他就容易发生静脉血栓,而静脉血栓一旦掉下来,则可能发生肺梗死。

征兆3--憋气、明显的紫绀、口唇发紫、血氧下降

如果工作性质是久坐或长期站立,血液循环不好,当病情发作时,除了疼痛外,若还有憋气、明显的紫绀、口唇发紫、血氧下降等,要高度怀疑可能是肺栓塞。

征兆4--重度的血压升高

剧烈疼痛,且伴有重度的血压升高,极大可能是主动脉夹层患者发病征兆。

征兆5--胸痛

冠心病猝死率最高。典型的冠心病表现是胸痛,一般发生在胸骨后方,整个边界不是很明确,它的面积会适当大一点儿(跟手掌面积差不多),或者说不清到底哪疼,主要是闷痛的感觉。而针扎的刺痛或者是“按着疼”的感觉往往跟心脏关系不大。

征兆6--精神不振

如果突然感觉精神不振,精神状态极差,总是疲劳乏力,甚至昏昏沉沉,头晕头疼,需要警惕。

征兆7--不断冒冷汗

短时间突然不断冒冷汗,甚至莫名其妙的出汗,需要警惕。

征兆8--气短气急

突然有呼吸困难的感觉,很可能心脏负担加重,心功能下降明显,产生气短气急。

四、如何避免猝死危险发生?

关键是防范于未然,做到“有病早治、无病早防”,珍爱生命、健康生活。

1.要降低心脏猝死风险,首先必须治疗已有的或潜在的心脏本身的疾病及慢性病,千万不能讳疾忌医。

2.重视定期健康体检,积极治疗可能导致心血管疾病的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等。重视体检发现的问题,及时就医,规范诊治。

3.平时注意自我监测并控制好血压、血脂、血糖,尤其应将低密度脂蛋白控制在3.0以下(有“三高”或患有慢性病的人,最好控制在2.0以下)。

4.必要时在医生指导下可应用抗血小板聚集药物,如服用阿司匹林(每天1片不足0.5元)。

5.家中和身边自备硝酸甘油、速效救心丸等急救药物。

6.保持良好心态,保证规律生活和充足睡眠,坚持适度运动,培养良好的健康生活方式。

五、什么是健康的生活方式?

牢记健康生活方式“十八字”诀,并自觉践行,您一定会成为“健康达人”:

管住嘴、迈开腿、会休息、常快乐、弃陋习、绝恶习

●管住嘴:膳食应多样,饮食宜清淡,减盐、控油、少糖;不暴饮暴食,少宵夜,少吃快餐面,少饮含糖饮料;早吃好、中吃饱、晚吃少,保持正常体重。

●迈开腿:人人参加健身活动。每个人至少选择一项适合自身的健身项目,每周坚持有氧运动3~5次,每次至少半小时;提倡健步走、健身操(舞)等简便易行的健身活动。

●会休息:依据工作性质与特点,科学订立作息制度,并自觉遵守,坚持有规律的生活,保证充足的睡眠;不熬夜、不疯玩、不傻睡;培养健康爱好,动静结合、放松身心、劳逸足眠、精力充沛。

END

本期编辑丨马天佑、都成

初审:叶江

终审丨邹海林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shhongrui.net/xjgyf/7910.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