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站立时常出现头晕、心悸、震颤、全身乏力、视野模糊、不能耐受运动等症状;
2.当从卧位转为站立位时,心率加快≥30次/分(12~19岁:心率加快≥40次/分)并持续至少30秒钟;
3.排除直立性低血压(收缩压下降20mmHg)。共识建议-疾病评估1.应对患者进行全面病史询问及体格检查,评估直立状态下的生命体征,并进行12导联心电图检查。(I,E)。
2.可选择性进行全血细胞检查及甲状腺功能测定(IIa,E)。
3.24小时动态心电图对POTS的评估价值暂不明确,或可考虑选择性应用(IIb,E)。
4.自主神经功能检测、经胸超声心动图、倾斜试验及运动负荷试验,或可考虑选择性应用(IIb,E)。共识建议-治疗策略1.有计划、渐进性的定期运动对POTS患者有效(IIa,B-R)。
2.对短期临床失代偿POTS患者紧急静脉输注2L之内生理盐水是合理的(IIa,C)。
3.多学科管理对POTS患者或许是最为有效的治疗策略(IIb,E)。
4.对POTS患者或可考虑每日补液2-3L或10~12g氯化钠(IIb,E)。
5.或可考虑应用氟氢可的松,或小剂量溴吡斯的明(IIb,C)。
6.对以肾上腺功能亢进表现为主的POTS患者,采用可乐定或甲基多巴治疗或为合理(IIb,E)。
7.阻断去甲肾上腺素再摄取转运蛋白的药物可加重POTS患者的症状,不应使用(III,B-R)。
8.对POTS患者常规输注生理盐水缺乏循证医学证据,不予以推荐。长期或反复静脉输注对患者将造成潜在危害(III,E)。
9.窦房结射频消融改良术、chiariⅠ型畸形外科手术,以及颈静脉球囊扩张及支架置入治疗不推荐常规用于POTS治疗,具有潜在危害(III,B-R)。不适当窦性心动过速定义静息状态下窦性心律次/分(24小时平均心率90次/分且无原发病因),与情绪相关。共识建议-疾病评估1.推荐对患者进行全面病史询问、体格检查及12导联心电图检测(I,E)。
2.全血细胞检查及甲状腺功能测定或为有效(IIa,E)。
3.24小时动态心电图或为有效(IIb,E)。
4.尿样及血液药物浓度监测或为有效(IIb,E)。
5.或应考虑自主神经功能检测(IIb,E)。
6.或应考虑进行平板运动试验(IIb,E)。共识建议-治疗策略1.应寻找窦性心动过速可逆性诱发因素并予以干预(I,E)。
2.伊伐布雷定对IST治疗有效(IIa,B-R)。
3.窦房结改良术、外科消融及去肾交感神经术不推荐作为常规治疗(III,E)。血管迷走性晕厥定义1.直立站立30秒钟以上,或因情绪紧张、疼痛及应用某些药物而出现系列症状;
2.特征性症状为出汗、发热、恶心、面色苍白;
3.症状表现与低血压和心动过缓相关;
4.发病后全身乏力。共识建议-疾病评估1.对于经初步评估无法明确诊断的疑似血管迷走性晕厥患者,倾斜试验有助于诊断(IIa,B-NR)。
2.为明确假性晕厥,以及对缺乏特征性症状的疑诊血管迷走性晕厥患者,倾斜试验可有效鉴别惊厥样晕厥与癫痫(IIa,B-NR)。
3.对于诊断不明、症状反复发作、难以干预的老年患者,植入式心电记录器可有效评估(IIa,B-R)。
4.倾斜试验不推荐用于预测特殊药物治疗对血管迷走性晕厥的作用(III,B-R)。共识建议-生活方式干预及药物治疗策略1.除非禁忌,否则应教育、鼓励并保障血管迷走性晕厥患者的盐与液体摄入量(I,E)。
2.减少或中止致低血压药物可使患者受益(IIa,E)。
3.物理抗压疗法对有前驱症状的血管迷走性晕厥患者有效(IIa,B-R)。
4.除非禁忌,应用氟氢可的松对频发血管迷走晕厥患者或是一种合理选择(IIb,E)。
5.对40岁以上的频发血管迷走晕厥患者,β受体阻滞剂或可考虑应用(IIb,B-R)。
6.对于无高血压及尿储留的频发血管迷走晕厥患者,应用米多君或是一种合理选择(IIb,B-R)。共识建议-晕厥起搏治疗策略1.对于≥40岁、晕厥反复发作且不可预知、有临床症状且停搏间歇≥3秒或无症状且停搏间歇≥6秒的患者,双腔起搏是一项有效治疗策略(IIa,B-R)。
2.倾斜试验或可考虑用于识别对永久心脏起搏应答不佳的患者(IIb,B-NR)。
3.对于经药物治疗无效、反复晕厥发作的症状性停搏患儿,起搏治疗或可考虑应用(IIb,B-R)。
4.对于缺乏前驱症状、心电图正常、无结构性心脏病、腺苷敏感性、不明原因晕厥年长患者,双腔起搏或可考虑应用(IIb,C)。心在线专业平台专家打造作者刘屹┆策划刘屹美编王春涛┆制版李娜赞赏
长按向我转账
受苹果公司新规定影响,iOS版的赞赏功能被关闭,可通过转账支持。
北京中科医院假白癜风医院募捐活动转载请注明:http://www.shhongrui.net/xjgyf/257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