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人们生活方式和饮食结构的变化,高脂血症已成为一种常见病。高脂血症,包括高胆固醇血症、高甘油三酯血症,或者二者皆有。
血脂包括三部分,分别是血清中的胆固醇、甘油三酯和类脂。与临床密切相关的血脂主要是胆固醇和甘油三酯TG。其中胆固醇包括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
最新年中国成人血脂异常的流调结果发现,中国人的高甘油三酯血症比例特别高,在10%以上。如果一个人处于高甘油三酯血症的状态下,他的胆固醇会被明显的低估,因为很多胆固醇颗粒就存在于甘油三酯颗粒里。
血浆中的甘油三酯含量是评估人体血脂水平的一项重要检测指标。然而,在实际生活中,甘油三酯的升高往往十分隐匿,因其在血液中升高所带来的危害诸多,所以我们需要认识一下高甘油三酯血症。
什么是甘油三酯
甘油三酯就像一袋能量补充包,组织细胞们累了、饿了就来点,在人体中,甘油三酯主要是由我们平时所吃的脂肪和碳水化合物为原料合成制作,而甘油三酯的合成制作则被三家“工厂”所垄断,它们分别是:肠黏膜上皮细胞、肝脏、脂肪。在肠道中,脂肪会被酶崩解为微乳化颗粒,碳水化合物则会被酶分解为葡萄糖。
肠黏膜上皮细胞就用这些微乳化颗粒作为原料来生产甘油三酯(它生产的甘油三酯又叫外源甘油三酯)。
而肝脏和脂肪用来生产甘油三酯的原料就是体内的葡萄糖(它们俩家生产的甘油三酯又叫内源甘油三酯)。
脂肪除了生产甘油三酯还可以储存甘油三酯,肝脏经常让脂肪帮忙储存。当然不管是内源甘油三酯还是外源甘油三酯最后都得通过血液运输到各个组织细胞那里去。
甘油三酯升高的临床意义
甘油三酯升高是个缓慢的过程,并且十分隐匿,被称为“隐匿杀手”,早期常常无明显症状、体征,其发现与诊断主要依赖于定期的血脂检查。临床建议,低危人群40岁以下者每2年检查1次,40岁以上者每1年检查1次,高危人群(>35岁,包括长期高脂、高糖饮食者,有高血脂家族史者,绝经期妇女合并肥胖、高血压、糖尿病等疾病的人群)以及已患高脂血症的患者应在医师指导下定期复查。
甘油三酯升高的危害
上面我们说甘油三酯是走血液运输的,虽然速度够快但是路窄啊,于是TG一多就……
堵的这么厉害还没有信号灯,技术不好的船当然就容易发生事故啦。
这些沉积越大血流越慢,血流慢就会加速动脉粥样硬化。
除此之外,甘油三酯高还会导致脂肪肝和胰腺炎。
而甘油三酯高发生在身体其它部位时也有可能会导致可怕的后果。
甘油三酯升高会导致平日我们所熟知的动脉粥样硬化,俗称“血稠”,最终血液会在血管壁上沉积,渐渐形成动脉血管内壁的小斑块。
随着小斑块渐渐增大,血管内径变小,使得血液流速变慢,堵塞血管,严重时甚至可能使血流中断。如果斑块脱落,形成血栓,随着血流可能到心、脑、肾、眼睛等重要器官,继而造成心肌梗死、脑卒中、肾梗死、失明等疾患。
最令人震惊的是,99%的血栓是没有任何症状及感觉的,医院心脑血管专科做常规检查,血脂、血压、心电图等一切指标正常,却在人们不知不觉或自以为心脑血管没问题的情况下突然发生。
另外很重要的一点,甘油三酯升高可增加急性胰腺炎的发病风险,当甘油三酯水平>11.3mmol/L时,胰腺炎发生的风险大大增高,是造成急性胰腺炎继发脂代谢紊乱的主要因素。
并且,过多的脂质沉积于皮下,可使皮肤出现黄色瘤;沉积在内脏,可使肝脏、脾脏体积增大,此时,骨髓中可检测到泡沫细胞。
高甘油三酯血症的防治
高甘油三酯血症除了遗传因素外,主要与饮食和生活习惯不良有关,因此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很重要。对于仅甘油三酯偏高而胆固醇正常的人群,调整的关键是控制食量、减轻体重,以达到标准体重(BMI18.5~22.9)为目标。
01饮食调节
饮食调节是调脂的基础。首先,调节饮食结构十分重要。限制甜食的摄入,因为糖类食物摄入过多可使甘油三酯含量升高。
其次,饮酒同样会增加甘油三酯的水平,因此需要禁酒。
再次,限制胆固醇、脂肪含量高的食物。
02适度运动减肥
控制肥胖是预防甘油三酯过高的重要措施。慢跑、跳绳、游泳、乒乓球等运动都可以作为备选运动,大家可根据自身身体条件选择,平日应多参加体力劳动,减少脂肪堆积。
03药物控制
在饮食调节及适度运动的情况下,如甘油三酯仍不能达到健康水平时,则需要在专业临床医师指导下选择合适的药物治疗。
04中医中药
中医学认为,甘油三酯升高属于“痰浊”“血瘀”等范畴。多因饮食失节,恣食肥甘、膏粱厚味,醇酒癖饮或先天禀赋异常导致脾胃虚弱,失其健运,清浊不分。治疗上可选择中药饮片藏红曲,活血降脂,健脾消食。
国家药典委员会执行委员、民族医药专委会主任委员,中药资源与民族药研究中心主任,享受国务院津贴专家钟国跃及其团队进行药效学研究证实:
与模型组相比,藏红曲低剂量组(ZHQ-low)和藏红曲高剂量组(ZHQ-high)均显著降低血清TG水平;且在降低TG水平上呈剂量依赖性。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转载请注明:http://www.shhongrui.net/xjgfz/713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