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上方小字
即可 欧洲的一项研究结果发现,餐后2小时血糖可预测心血管死亡率,而德国的一项在16家医学中心进行的研究,结果同样提示:餐后高血糖是心肌梗塞发生的危险因素,餐后高血糖者的心血管病死亡率升高。
今天我们来帮助大家梳理一下哪些因素会导致餐后血糖升高。
餐后2小时血糖的含义
所谓餐后血糖,是指从进餐后的某个时间点测得的血糖,多数情况下,医生会要求监测餐后2小时血糖,也就是从吃第一口饭(要求是主食,包括米、面、馒头、饼等等)开始计算时间,2小时测得的血糖结果。
餐后2小时血糖的范围
一、正常人在进餐后0.5-1小时血糖逐渐升高达到峰值,餐后2-3小时逐渐恢复至餐前水平,所以餐后2小时血糖一般要求<7.8mmol/L。更多心脑血管精品文章,请 二、糖尿病患者餐后2小时血糖的要求因人而异,一般来说,年龄较小、病程时间短、基础病少、无明显并发症的患者,血糖控制严格些,餐后2小时最好控制在7.8mmol/L以下;若是年龄大、病程时间长的,餐后2小时血糖一般控制在8-10mmol/L;某些高龄的糖尿病患者,医生会酌情放宽至8-11mmol/L左右,所以餐后2小时血糖控制的具体要求,最好咨询主治医生的建议。
影响餐后2小时血糖的因素
糖尿病患者的餐后血糖受多种因素影响,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胰岛素分泌时相异常:包括第一时相胰岛素分泌减少或消失、第二时相胰岛素分泌峰值延迟;
二、胰岛素抵抗:肌肉、肝脏、脂肪等组织对葡萄糖的有效利用减低;
三、胰高血糖素分泌过多;
四、药物因素:如降糖药物不合理或剂量不足,服药时间不规律甚至漏服;
五、餐前血糖水平:餐前血糖高,进餐后的血糖也会水涨船高;
六、进食情况:包括碳水化合物、脂肪、酒精的摄入情况;如摄入主食和肉类的数量较多、食物种类的热量较高、过量饮酒、摄入高升糖指数的食物;
七、运动情况:餐后是否运动、运动的方式和持续时间、运动消耗的热量等;
八、其他因素:
(1)血糖监测:包括血糖仪不准确、血糖试纸过期、监测方法不准确等;
(2)交感神经兴奋:当紧张、焦虑、生气、激动等不良情绪刺激时、长期熬夜时,都可以导致交感神经兴奋,不仅可以直接抑制胰岛素的分泌,还可促使肾上腺素分泌增加,间断抑制胰岛素分泌。
(3)身体原因:包括过度劳累、睡眠不足、感冒、腹泻、发烧、外伤、出血等原因也可影响血糖监测的结果。
目前对餐后高血糖患者进行干预的相关研究提示,规律的饮食习惯、适量的运动治疗、良好的生活方式能有效控制餐后血糖,不仅有利于糖化血红蛋白控制达标,更好地保护好血管内皮,还能降低心血管并发症的死亡率、改善糖尿病远期预后。所以建议糖尿病患者从以下四个方面着手。
1、控制饮食
控制总热量是基本原则;
养成良好的进餐习惯——三餐定时定量、热量合理分配到各餐之中、营养均衡搭配,摄入适当膳食纤维;
少食多餐、细嚼慢咽、选择升糖指数较低的食物,不至于让餐后血糖突然升高;
不建议饮酒(若饮酒需要计算酒精所含的总热量)、建议戒烟。
2、加强运动
运动不仅能减轻体重,还能改善胰岛素抵抗,有助于控制血糖,流行病学的研究结果显示:规律运动8周以上可将2型糖尿病患者的糖化血红蛋白降低0.66%;而且餐后活动比空腹活动效果好;
建议餐后1小时左右开始活动,活动时间持续30-60分钟,每周活动3-5次;
中等强度的体育运动效果较好,如快走、骑自行车、打太极拳、打球(如乒乓球、羽毛球、高尔夫球等);
较强的体育运动如跳舞、游泳、慢跑、有氧健身操等,可以根据自身情况选择。
3、规律服药
糖尿病的药物治疗方案因人而异,最好遵医嘱定时定量服用,不能“看别人怎么吃、自己就怎么吃”。
4、定期监测
因空腹和餐后血糖受饮食、运动影响较大,一次两次的监测结果并不能说明什么问题,最好养成规律监测血糖的习惯。
建议需要控制血糖的人群每周监测2-4次空腹或餐后血糖,甚至监测全天5-7次血糖,包括空腹血糖、早餐后2小时、午餐后2小时、晚餐后2小时、睡前血糖等。
来源:爱心脏
如何用手机建立日常血糖监测管理记录表?
1、打开“心脑血管健康促进网”公众 2、点击 3、免费注册并输入血糖、血压、体重等日常数据,长期坚持即可以得到自己的健康管理曲线图,并可以通过手机保存和查看。
如使用过程出现疑问
可拨打咨询服务电话-(找南女士)
转载请注明:http://www.shhongrui.net/xjgfz/213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