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识一下心肌梗塞
最近天气,阴晴不定,您知道吗,由于气温升高,人的汗液会增多,出汗多容易导致人的血液变得黏稠,在血管内的运行速度减慢,加重心肌缺血。气温升高,人的情绪也很容易烦躁,导致植物神经的调节紊乱,有诱发急性心肌梗死的可能。医院都会出现就诊小高峰,多为突发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这与患者的饮食、运动等息息相关。那么,高温天气,如何预防及减少心肌梗死等急性心血管事件的发生,让心血管疾病患者安全度过?
什么是急性心肌梗死
急性心肌梗死是急性心肌缺血性坏死,大多是在冠脉病变的基础上,发生冠脉血供急剧减少或中断造成的,通常原因为在冠脉不稳定斑块破裂、糜烂的基础上继发血栓形成导致冠状动脉持续、完全闭塞。急性心肌梗死是冠脉粥样硬化,造成一支或多支管腔狭窄和心肌血供不足而侧支循环未充分建立。
忽冷忽热心梗易见
夏天室外热,房间里空调凉,冷饮多,这种反复由热到冷,由冷到热的环境变化,对心血管患者是极其不利的。心血管疾病与温度的关系十分密切。当温度过高时,会增加血管血流量,增加心脏压力;而当温度过冷时,会使血管相应收缩。如果忽冷忽热,血管的强力收缩会使冠状动脉内已形成的斑块被牵拉破裂,引起血栓,堵住血管,突发心肌梗死。
预防心肌梗死的措施:
饮食不要贪凉、贪快对老年人来说,由于身体适应能力较差,进食过凉的饮食后,人体不能适应温差,可能导致短时间内心血管遇冷骤然收缩,使心脏、大脑等脏器的耗氧加剧,引发血压波动,从而诱发心绞痛、心肌梗死、脑卒中等意外,严重时可能危及生命。
调节饮食,提倡“四低一高”心脑血管患者在夏季饮食要以清淡易消化为原则,多吃蔬菜、水果,提倡“四低一高”:即低热量、低盐、低脂肪、低胆固醇、高维生素,不宜多吃甜食和辛辣刺激的食物。每年夏天,我们都会遇到豪饮啤酒后心梗发作的患者。
适量补充水分心血管病患者不能跟普通人一样渴了才喝水,而应主动补水,然而不宜过量,且温热为宜。有研究认为冠心病易在清晨发作与夜间缺水有关,故半夜醒来时可适量饮水,以降低血液粘稠度,对预防血栓形成有益。此外,平素可选用金银花、菊花、荷叶代茶饮,既能解渴消暑,又有抗病降压的功效。
午休很重要立夏之后,中午1~3点是气温最高的时候,容易出汗,消耗体力,极易疲劳,而且午饭之后,消化道的血供增多,大脑的血供减少,故人们中午总是精神不振,因此要逐渐增加午休时间。心脏病患者尤其应安排好午睡。调查表明,午饭后小憩30分钟可使心肌梗死的发病和死亡危险减少30%。
合理使用空调现在空调使用非常广泛,但由于空调房间门窗紧闭,室内空气质量较差,加上室内外温差极大,当人们从炎热的屋外进入空调房间时,气温骤降,血管收缩,可导致血压升高,从而使心血管疾病加重,甚至可引发高血压危险。所以选择在空调房间避暑的心血管病患者切记降温要缓步来,内外温差以小于8℃为宜。室内温度最好不要低于25度,老人所在的室内温度可适当高一点,不要用风扇对着吹。
控制危险因素长期服药物控制高血脂、糖尿病、高血压的患者要戒烟,保持正常体重。另外,许多患者误以为夏季高温下血管扩张,血压会自行下降,心血管疾病发作的机率会降低,因此放松了原有的降压等药物治疗,结果导致血压增高,增加发作的危险。
医生提醒大家:对于患有心血管疾病的患者来说,高温天同样要注意提防心肌梗死等心血管病急性发作,保持良好情绪和心态,避免外界不良情绪干扰是重要环节,如有不明原因出现胸痛、心悸或头痛、眩晕、一过性晕厥等症状,不要以睡眠不好或过度劳累等原因来解释,医院就诊,以免错过最佳治疗时机。
赞赏
转载请注明:http://www.shhongrui.net/xjgys/327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