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1
图1.1
男,87岁,20年12急性心梗过,保守治疗。今天来复查心电图。
心电图分析:
图1:日期.4.2
窦性P消失,代之以以大小、形态、间距不同的f波,QRS波显著不齐,心室率bp,是典型的心房颤动。
6个肢体导联中,每个导联的R+S振幅的算术和均0.5mV。
V1-V4导联呈QS型,V5、6呈qRs型,V2-V5导联ST段抬高0.2~0.3mV,V6导联ST段抬高0.05mV。
图2
图2.1
图2:日期年2月
图3
图3.1
图3:日期.12.08
心电图分析:
图1、2、3是患者急性心梗后近4月的图。
图3是急性心梗时的图。图2和图3相比较,V6的ST已经回落。
图1和图2相比较,图变化不大。
通过动态观察,可见st抬高是持续性的,不是4月2突发的。所以前壁的ST抬高,还是考虑室壁瘤引起的。
但是如果没有病史和连续完整的心电图对照,图1不能排除急性心梗的可能,或者陈旧性心梗再发急性心梗的可能。
完整的病史资料非常重要!
彩超:左室心尖部前壁运动减弱,可探及范围约27.9mm节段性心肌运动不良。
有专家认为,ST段持续抬高达3~6个月以上者,才提示有室壁瘤形成。所以并没有报室壁瘤,而提示节段性心肌运动不良,并不能完全排除室壁瘤。
心电图诊断:
1,心房颤动,
2,陈旧性前间壁及前壁心肌梗死
3,室壁瘤?
4,肢体导联低电压。
相关知识点:
一、心房颤动
较心房扑动多见,是一种常见的快速心律失常。因其心房激动快速而紊乱颤动,失去了协调一致的收缩,心房既丧失了正常排血功能,附壁血栓易于形成。
心电图特征:
1,P波消失,代之以大小、形态、间距不同的f波,f波的频率为—/min。典型的f波是诊断心房颤动的要点,是诊断心房颤动的唯一依据。但需要排除各种干扰和伪差。
2,心房颤动心室律显著不齐是由于房室结内隐匿性传导所致。心房颤动的R-R周期极度不规则,只能连续测量数个R-R周期,求其平均值,即为心房颤动平均心室率。
3,心房颤动时室内传导可以正常,也可呈室内差异传导。二、心肌梗死心电图分期
心肌梗死心电的发生及演变过程可以归为以下4个时期:
(一)超急性损伤期
冠状动脉阻塞后即刻可出现心肌梗死早期超急性损伤期图形改变。
1、T波增高变尖:T波增高变尖是最早的心电图改变。
2、ST段抬高:冠状动脉阻塞以后,ST段立即抬高,抬高的程度不断加重。ST段变化剧烈在几分钟或几十分钟,ST段抬高或下降可达1.0~2.0mV。
3、急性损伤阻滞:损伤区域的心肌组织出现传导延缓,表现为QRS时间延长至-ms,室壁激动时间≥45ms,QRS振幅增大。急性损伤阻滞出现于坏死型Q波以前,T波倒置之前。
超急性损伤期持续时间仅有数分钟至几小时,心肌遭到了严重损伤,但仍处于可逆阶段。如处理迅速有效,可避免发生心肌梗死。否则延误治疗时机,将发生心肌梗死。
(二)急性期
冠状动脉阻塞引起心肌缺血一损伤一坏死。出现坏死型Q或QS波。抬高的ST段开始下降。高耸T波逐渐下降。一般此期持续几小时至几天。
(三)演变期(充分发展期)
自直立T波转为双向或倒置开始算起,心肌梗死已进入充分发展期。损伤型ST段抬高的程度逐渐减轻,并回至基线。T波倒置逐渐加深,数周以后,倒置T波又逐渐减浅。以后转为直立。此期持续时间可长达3个月。
(四)陈旧性期
1.坏死型Q波
(1)坏死型Q波或QS波不再变化
(2)由坏死型QS波转为QR、Qr波。
(3)由坏死型Q波转为q波。
(4)部分导联Q波消失。
2.ST段ST段回至基线,持续抬高达3个月以上者,提示有室壁瘤形成。ST段再次抬高者,提示再次心肌梗死。
3.T波T波恢复正常。心肌梗死外周心肌缺血者,T波倒置。
三、室壁瘤
心肌梗死以后,坏死部位心肌纤维化室壁变薄,形成瘤体向外膨出,称为室壁瘤。在室壁瘤的导联上有坏死Q波或QS波、ST段持续抬高、T波可以倒置、双向或直立。
心电图改变:
1,病理性Q波导联分布提示室壁瘤的范围
心电图上病理性Q波分布所表示的心脏部位,与手术证实的部位是一致的。但与ST段抬高导联分布无关。临床研究显示,病理性Q波导联数目越多,室壁瘤的范围越大。
病理性Q波不但代表心肌梗死的范围,同时也意味着室壁瘤所在的部位。但是,病理性Q波导联分布并不意味着室壁瘤膨出部分的范围。
2,持续性ST段抬高的导联提示室壁瘤的反常运动部位
对陈旧性心肌梗死患者进行左室造影,证实均存在着不同程度的严重的左室运动不协调。
四、肢体导联QRS低电压
在6个肢体导联中,每个导联的R+S振幅的算术和均0.5mV者,称为肢体导联QRS低电压。
低电压的发生率随着年龄增长而增高。见于慢性阻塞性肺气肿、肺心病、胸腔积液、大量心包积液、气胸、大面积心肌梗死、过度肥胖性心肌病、甲状腺机能减退等。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转载请注明:http://www.shhongrui.net/xjgyf/834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