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心肌梗死主要是根据临床表现、心电图改变及血清学变化来诊断的。对怀疑有急性心肌梗死或已明确诊断的病人常常每隔4~8小时就采血一次,反复抽血的目的主要是动态观察血清心肌酶谱的变化,以明确急性心肌梗死的诊断及判断心肌梗死的衍变和/或溶栓治疗是否有效。
肌酸激酶(CK)及其同功酶(CK-MB)、乳酸脱氢酶(LDH)及其同功酶、谷丙转氨酶、心肌肌钙蛋白T(CTn-T)、心肌肌钙蛋白轻链(CM-LC)等是诊断急性心肌梗死的常用血清学检查。如CK-MB在心肌梗死6~8小时内升高,24小时达到高峰,48~96小时可降至正常,而肌钙蛋白5-8小时外周血出现增高,于12-24小时内达到高峰,7-14天后降到正常;其它酶学在急性心肌梗死后也表现出逐渐升高,到达峰值后逐渐下降的过程,除了要根据心肌酶学的动态变化来确定心肌梗死的诊断,根据血清酶学的这一变化规律,还可以判断心肌梗死发生的大致时间,由于心肌坏死的面积越大,所释放出的酶越多,根据心肌酶升高的幅度可以判断心肌梗死面积的大小。
此外,还可以判断某些治疗的效果等,如急性心肌梗死溶栓治疗再通后,心肌酶学的峰值会提前。此外,如果血管开通后发生再次闭塞,这些心肌损伤标记物会再度升高。
因此反复抽血检查有重要意义。
点击文末右下角的“在看”解锁更多惊喜哦!
梁春扫一扫下载订阅号助手,用手机发文章赞赏
转载请注明:http://www.shhongrui.net/xjgqz/562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