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预防学上来看,很多疾病的发生源于生活方式的转变,冠心病(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型心脏病)就是其中非常典型的一种。伴随着冠心病的发病率越来越高,西方国家已经把它定义为中老年人群头号杀手。而在国内,冠心病的治疗同样是心血管科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
由于过分害怕手术创伤等因素,目前现状看来,每年接受做介入治疗的患者比例远远大于冠心病搭桥。保守估计,广州地区冠心病病人约有几十万人,然而,医院接受住院治疗的不到2万人。其中,接受介入治疗的患者占90%,真正选择冠状动脉搭桥手术的仅有人左右。但是,从远期疗效来看,冠状动脉搭桥手术的远期疗效远远优于心血管支架介入治疗,尤其是动脉搭桥,十年通畅率达到90%以上。
搭桥,开辟新的血液流通道路
冠心病的冠状动脉狭窄多呈节段性分布,且主要位于冠状动脉的近中段,远段大多正常。所以,“搭桥”就是在冠状动脉狭窄的近端和远端之间建立一条通道,使血液绕过狭窄部位而到达远端。犹如一座桥梁,使公路跨过山壑江河畅通无阻。不过,这样的桥梁,所用的材料不是钢筋水泥,而是自身大隐静脉或乳内动脉等。
王武军教授介绍,用大隐静脉搭桥,是将上腿或大腿上的大隐静脉取下,一端与冠状动脉狭窄远端吻合,一端与升主动脉吻合,也可同时在一根静脉上开几个侧孔分别与几支冠状动脉侧侧吻合,也就是所谓的序贯搭桥或蛇形桥。
年轻人,大多选择取动脉搭桥
用大隐静脉搭桥,手术损伤小,但远期效果差,因此适用于年龄大的病人。用动脉搭桥损伤大,技术要求高,但远期效果较好,适用于年轻病人。他建议,一般情况下,70岁以上老人可单独使用大隐静脉搭桥,55岁以上可考虑全用动脉搭桥,其他年龄可用一根乳内动脉加大隐静脉。“通取静脉出血量不大。但十年的通畅率会略低于动脉,所以比较年轻的患者,我们都主张取动脉搭桥。但70岁还是静脉搭桥较为安全简单。”
狭窄达到75%,应主动选择搭桥
介入治疗的原理是置入支架,撑开血管,以保持通畅。但支架是异物,在小血管里容易形成血栓,到一定的程度又会形成堵塞。在某一支形成血栓,面积相对较小,不至于立刻危及生命。但一旦血栓导致冠状动脉当中比较重要的左主干堵死,多半会发生心脏猝死。所以,在左主干发生的冠心病,应该选择搭桥手术。
“当冠状动脉管狭窄低于50%时,对血流的影响不大。而狭窄达到75%时,就会明显影响血流的通畅而产生心绞痛症状。”因此,提醒广大冠心病患者,凡是单支冠状动脉狭窄达75%,或两支以上狭窄大于50%时,均应该做冠状动脉搭桥手术。许多接受过冠脉成形治疗并在冠状动脉内安装支架的病人,一旦再发生心绞痛,也应及时行搭桥手术。这样不但可以消除心绞痛,使病人能够正常生活,而且还可以预防心肌梗死和猝死。
动脉搭桥,十年通畅率达90%
冠脉搭桥的有效性。用“立竿见影”四个字来形容最为恰当。一些患者形容说,术后胸闷胸痛的感觉消失了,就象冬天发闷的屋子突然开了一扇窗,连吮吸到的空气都格外清新。但是,并非所有患者的恢复都如此顺利。影响术后恢复好坏的一个重要因素是术前心功能状况。冠心病患者只要有心绞医院就诊,以免因广泛心肌梗塞、太多的心肌细胞坏死以后给手术后的恢复带来困难。
心脏搭桥能用多少年?这是许多患者关心的问题。静脉桥的十年通畅率在80%左右,动脉桥的十年通畅率在90%以上。但由于人体的动脉材料有限,而且有些动脉材料容易痉挛,或者管腔太细,甚至于动脉本身也有病变或狭窄,因此,也不是所有患者都适合采用动脉桥。
搭桥之后,护“桥”更重要
搭桥虽然有效,但并不是说搭桥手术以后就可以高枕无忧了。冠状动脉搭桥术后若不注意饮食结构的改善、不注意生活习惯的调整、不注意长期合理的用药,那么所搭的桥时刻会面临再堵的危险。搭桥术后患者在饮食上应减少胆固醇和脂肪摄入、保证长期合理用药、保持血压平稳,防止“桥”的堵塞。
另外,“桥”的通畅性也需要随时监测。医院复查,如作心电图、同位素甚至于冠状动脉造影,以便尽早发现可能出现的问题。
现在还有一种抗动脉粥样硬化疫苗叫胆固醇抗原疫苗,或胆固醇免疫治疗。可以刺激自身免疫系统产生胆固醇抗体,来调剂胆固醇的代谢水平,把血管内沉积的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代谢掉,可明显抑制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和发展,对心血管疾病的预防,治疗,及支架后防栓,溶栓,软化血管,消除斑块有重大意义。
转载请注明:http://www.shhongrui.net/xjgyf/355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