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介绍
彤心飞传是由医院心脏科刘彤教授和郑州医院心内科谷云飞共同推出的一档心血管前沿文献速读栏目。每期精选国际顶级期刊心血管领域的最新文献进行深度呈现,以期让国内相关专业人员可以同步跟踪学科进展,了解前沿动态资讯,获取最新研究结论。
急性心肌梗死(AMI)发病率高,病死率居高不下。间充质干细胞在来源的外泌体在心肌梗死后心肌修复中显示出较大的潜力。近日,来自南京医院(医院)张凤祥教授课题组的研究人员在journalofnanobiotechnology(IF=6.)杂志上发表文章,揭示了MIF修饰的脐带间充质干细胞分泌的外泌体通过miR-a-3p促进心肌梗死后心肌修复的新机制。急性心肌梗死是指在冠状动脉病变的基础上,冠脉供血急剧减少或中断所致相应的心肌组织发生严重而持久的缺血,继而发生坏死,临床上表现为剧烈而持久的胸骨后疼痛。AMI是冠心病最严重的类型。我们国家AMI的发病率高,随着药物治疗和介入治疗水平不断提高,急性心肌梗死的患者病死率仍然居高不下。尽管AMI治疗方法有较大进展,但由于心肌梗死后,大量的心肌细胞发生坏死并且无法再生,导致出现心肌纤维化、心室重构、心力衰竭等并发症。患者的生存时间和生存质量受到严重影响。因此,基于急性心肌梗死的病理生理为基础的探索心梗后替代治疗意义重大。移植间充质干细胞可保护损伤心肌,有效的改善心功能和心肌梗死预后。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间充质干细胞(MSCs)组织修复的作用不依赖于其分化作用,而是通过各种旁分泌因子(外泌体是主要的旁分泌因子)介导的。外泌体是一种小的细胞外囊泡,其直径在30-nm,胞内含有多种蛋白质、mRNAs、及miRNAs等。外泌体可以在不同的细胞、组织间进行信息传递,发挥生物学功能。包括干细胞在内的多种细胞均可以分泌外泌体。据报道,干细胞分泌的外泌体具有促血管生成、抗凋亡、抗炎和免疫调节的功能,在组织或器官保护方面显示出良好的效果。与干细胞相比,外泌体治疗具有低免疫原性、可生物降解、高耐受性、高稳定性、无毒性等优点。因此外泌体在临床应用上具有不可忽视的潜力。有文献报道,来源于间充质干细胞的外泌体,可以通过miR-21-5p抑制缺血缺氧下心肌细胞的凋亡。巨噬细胞移动抑制因子(MIF)是一种由T细胞分泌的促炎性细胞因子,在多种细胞中均有表达。研究人员此前的研究表明MIF可以通过激活自噬使衰老的MSCs恢复活力,提高缺血缺氧环境下MSCs的存活率,增加MSCs治疗心肌梗死的疗效。MIF修饰的MSCs(MIF-MSCs)在治疗心肌梗死时,可以促进心梗边缘区的血管新生。但是尚不清楚MIF-MSCs分泌的外泌体(MIF-Exo)是否具有更好的心肌保护作用。在本研究中,研究人员探索了MIF修饰的间充质干细胞来源的外泌体对急性心肌梗死的影响,并阐明其潜在机制。研究人员使用体内心梗模型和体外实验(包括细胞增殖测定、细胞凋亡测定、细胞迁移测定等)证实:与间充质干细胞分泌的外泌体(MSC-Exo)相比,MIF-Exo可更大程度的促进血管生成、抑制心肌细胞的凋亡。此外,一系列体外实验亦表明miR-a-3p是MIF-Exo的生物学作用主要扮演者。miR-a-3p在MIF-Exo中显著增高,在低表达MIF干细胞来源的外泌体(siMIF-Exo)中显著降低。抑制miR-a-3p的表达可以抑制内皮细胞的增殖进和成管,诱导心肌细胞的凋亡。这些结果证明MIF-Exo的心肌保护作用由miR-a-3p介导,miR-a-3p被外泌体包裹释放到梗死边缘区域,激活AKT信号通路发挥促血管生成和抗心肌细胞凋亡的作用。这个研究揭示了MIF-Exo通过上调miR-a-3p促进心肌梗死后心肌修复的新机制,为了解心肌修复的分子机制提供了新的见解,并突出了MIF和miR-a-3p作为治疗心肌梗死后心肌修复的新靶标。参考文献
ZhuW,SunL,ZhaoP,LiuY,ZhangJ,ZhuY,ZhangY,HongY,LuY,ZhaoW,ChenX,ZhangF.Macrophagemigrationinhibitoryfactorfacilitatesthetherapeuticefficacyofmesenchymalstemcellsderivedexosomesinacutemyocardialinfarctionthroughup-regulatingmiR-a-3p.JournalofNanobiotechnology.Feb27;19(1):61.
专家简介
张凤祥,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南京医院(医院)心血管内科副主任。学会任职与杂志编委:美国心律学会委员(FHRS)、中华医学会心电生理和起搏分会青年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华医学会心电生理和起搏分会室性心律失常、无创与心电及创新工作组委员、江苏省心脏重症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江苏省心电生理与起搏分会常委、江苏省房颤中心联盟副主席、江苏省卫生重点人才、江苏省工程培养对象、江苏省高校青蓝工程培养对象、江苏六大高峰人才、中华心律失常学杂志编委、Circulation:ArrhythmiaandElectrophysiology等多个国际期刊杂志审稿人。
主持科技部重点研发项目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项;以第一或通讯作者发表学术论文70余篇,在Circulation:ArrhythmiaandElectrophysiology、Heartrhythm等电生理官方杂志发表SCI文章40余篇;其中3篇文章被《HRS/EHRA/APHRS/LAHRS室速消融专家共识》引用。荣获省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第三)、二等奖3项(第四、第四、第七),市厅级科技进步与新技术引进奖4项(第一或第二)
国家卫计委心律失常介入培训导师。擅长复杂心律失常导管消融、缓慢心律失常的起搏治疗。每年完成心律失常介入手术余例。帮助全国26个省份30医院开展复杂心律失常导管消融术。
刘彤,医院心脏科主任医师,教授,天津心脏病学研究所副所长,天津医科大学科研处副处长,天津市创新型人才(第一层次),首批天津市津门医学英才。医学博士/博士后(美国Cedars-Sinai医学中心),天津医科大学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心脏起搏与射频消融、心房颤动、肿瘤心脏病学的基础和临床研究。现任中华医学会心脏起搏与电生理分会委员,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分会青年委员,国际心电学会(ISE)青年委员,中华医学会心脏起搏与电生理分会中国医师协会心律学专业委员会中青年电生理工作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心律学会青年委员,中国心电学会委员,中国抗癌协会第一届整合心脏病学分会常务委员。PACE杂志(SCI收录)编委,CardiovasDiagTher杂志(SCI收录)编委,CardiolResPract杂志(SCI收录)特刊主编,中华心律失常学杂志通讯编委,中国心血管病研究杂志青年编委会主任委员,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编委。
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项,承担天津市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2项,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项,获天津市科技进步奖3项。JACC、Stroke、CardiovascDiabetol、Heart、JAHA、CirculationAE、HeartRhythm等杂志发表第一作者及通讯作者文章余篇,总引用次数次,主编及主译英文专著各1部,副主编专著2部。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转载请注明:http://www.shhongrui.net/xjgqz/869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