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北京,医院是为隔离点和封控区、管控区核酸检测阴性但罹患其他疾病人员提医院。
“医院”内,医护人员对疫情好转的感知,似乎比外界更敏感。
进入6月以后,肾内科接收的透析患者一下少了百余人,急诊科恢复了以往忙碌的接诊状态,儿科更多患儿家属不再着急焦虑,感染科大夫能睡上整觉……
4月22日北京本轮疫情起始之时,也是这一群医护人员,早早地投身战“疫”。5月8日,北京市朝阳区提级管控,同一天,医院接到被划定为“医院”的通知。
由“绿”转“黄”,医护人员如何在实战中“应考”?中国青年报“温暖一平方”直播间里,记者医院医护人员。
没有耽误一个透析病人
“不透析,生命线就断了。”和患者一样着急的,医院肾内科主任余永武。
按照疫情防控要求,封控小区居民应“足不出户”,管控小区居民“足不出楼或小区”,这让透析患者犯了难。
根据国家卫健委年版《血液净化标准操作规程》,疑似高传染性呼吸道传染病需要透析治疗的患者,应收入院单人隔离治疗。
透析机器少、人员不足、高风险患者需单人隔离透析,面对多名透析患者的需求,医院40余名医护人员怎么办?
年5月,血透室搬到本部院区后,东院区的老血透室只剩下未拆除的水处理机管道。考虑到疫情尚未完全阻断,余永武一直让工程师定期到东院区维护管道,“万一出现疫情,还可以再用”。
该是重启老血透室的时候了。
4月28日开会讨论后,余永武关于重启东院区血透室的建议得到院方的批准。与此同时,医院紧急购置11台透析机,其中10台为普通透析机,1台为乙肝患者专用的透析机。
“一下子我觉得病人有救了,当天晚上睡了个好觉。”余永武说,解决血透室问题后,科室连续收到了患者送来的5面锦旗,“没有耽误一个透析病人”。医院A至E院区的改造和扩容也在进行。医院医务部主任楚德国介绍,按照有无新冠肺炎11大症状及患者具体病情,医院设置了5个不同院区接诊患者,防止发生交叉感染。
“需要人的地方太多了。”楚德国说,朝阳区此轮疫情暴发初期,需要大量人手支援社区、隔离酒店等。医院为肾内科、儿科等重点科室留足人手,平衡外出支援及留院诊疗人员工作。“全院总动员,也得看好这一片家。”楚德国说。
和病毒赛跑,守护疫情“暴风眼”的第一道防线
医院“转黄”后,急诊科的工作节奏慢下来了。
急诊科主任顾伟说,与其他专科不同,划定“医院”期间,急诊接诊量从每天-人次下降到每天约人次。
这也给急诊科带来了新的难题。朝阳区内的封(管)控小区主要集中于潘家园、劲松等街道,低风险小区居民仍然可以自由出行。在预检分诊区域值班期间,顾伟要做的工作就是劝导病人前往非“医院”就诊。
“并不是什么病人都劝走。”顾伟解释,由于“医院”存在一定感染风险,预检分诊人员对来院病人进行初步评估后,建议非急危医院就诊,而急危重症则“必须救治”。
本轮疫情期间,有一位40多岁来自非封(管)控区的患者,医院时突然感觉心脏不舒服,找到急诊科求助。预检分诊人员判断后立即为他进行了心电图等进一步检查,经医生确诊心肌梗死后,为患者开启“绿色通道”,心内科启动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后,将患者收入监护室治疗,后来患者康复出院。
年6月,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印发的《关于发挥医疗机构哨点作用做好常态化疫情防控工作的通知》提到,要落实首诊负责制,对发热患者进行登记,在1小时内上报到所在地卫生健康部门,引导发热原因不明的患者到发热门诊进一步检查治疗。
在医院,感染科和急诊科共同筑起了第一道安全防线,而感染科位于疫情最前线,这也对医护人员提出了更严格的要求,不仅需要对传染病敏锐的判断力,还需要有对急危重症患者迅速救治的能力。
感染科主任孙春荣曾接诊过一位50多岁的患者,医院时患者意识已不清楚。医生为患者开启“绿色通道”后详细检查,确诊患者为胃癌晚期,经一天多的救治后离世。
孙春荣与社区工作人员及派出所沟通后得知,患者独居在家,来院时随身带了遗书。按照遗嘱,社区与派出所联系上了患者在异地的唯一亲人,同时,医院第一时间做好了善后工作。
“病毒时时在变,对我们医生来说,要有强大的抗压能力,更要有人文关怀,才能和病毒赛跑。”孙春荣说。
及时解压,调节医患情绪“阀门”
情绪,是医生和患者常挂在嘴边的话题。
“一开始病人很焦虑。”余永武加入了好几个血透患者
转载请注明:http://www.shhongrui.net/xjgqz/1087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