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班多、压力大、常熬夜,当这些字眼出现时,总会让人联想到身心健康问题。心脏突然漏跳了一拍,或是心跳加快,都会让人恐慌不已。
那么心脏为何会出现这些问题?又有哪些人群需要注意或者及时就医呢?
心律失常“藏在”心跳里的隐患心律失常是指心脏搏动的频率或节律发生异常,心跳过快、心跳过缓及心律不齐均属心律失常,是造成当今心血管疾病高死亡率的主要原因之一。
心悸,中医病证名,是心脏神经症,心律失常的常见病症。在中医看来,其主要症状包括心中激动、心跳快、咯噔、头晕/黑蒙,俗称“心慌”,是指人们对于心脏跳动的一种不适感。
心律失常的典型症状不只有心悸,还包括出汗、乏力、憋气等症状,进一步发展可导致头晕、黑矒、晕厥甚至猝死。
因此,保护心脏健康,尽早防治心悸、心律失常就显得至关重要。
这2类人群,预防心悸/心律失常刻不容缓引起心悸/心律失常的不只有心脏病,其主要病因包括情志、心病、全身疾病或其他因素,如甲亢,肺、肾疾病,电解质紊乱,饮食失节,妊娠等。
需要特别注意的是,剧烈运动、劳累、情绪不好也会引起心悸、心律失常。针对发烧、贫血、甲状腺及脑血管疾病等引起的不适,更需要通过查找病根才能有效治疗。
这就需要我们提高警惕,绝不轻视、忽略心脏出现的异常状况。
下面这2类人群更应引起注意:
1、老年人
心悸/心律失常发生于老年人,多见于伴有器质性心脏病患者,如伴有冠心病、高血压、心力衰竭等,并且随着年龄的增长,心脏的传导系统和肌肉纤维都将发生变化,这也是不伴有器质性心脏病而独立发生心悸/心律失常的老年人的常见病因。
除此以外,发热、甲亢、贫血、出血、更年期综合征、神经衰弱等病人也容易发生心悸/心律失常,这些病人需要在临床治疗中针对病因进行有效干预。
2、青壮年
20-40岁的青壮年,大多数因为学业、事业的压力较大,长期熬夜、加班,又或者生活不规律,饮食无度,吸烟饮酒,导致内分泌失调,在紧张、焦虑的情绪作用下,容易引发心悸、心律失常。
另外,麻黄素、咖啡因、氨茶碱、肾上腺素、一些感冒药和止痛药中均含有引起心悸/心律失常发作的成分。对于存在器质性心脏病的患者在心悸/心律失常发作的同时多伴有心前区疼痛、汗出、头晕、晕厥等不适。
由此可见,心悸/心律失常并不单纯发作于某个年龄段,而是受生活习惯和自身健康状况的影响,有着广泛的危害。
为什么一定要了解中西医结合治疗心悸/心律失常随着中西医结合临床研究与实践的深入,临床上对心悸/心律失常的治疗有了长足进步,在预防和减少并发症方面也取得了显著疗效。
在心悸/心律失常治疗过程中,患者的配合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病人详细了解病症发作的规律,包括病因、发作特点、持续时间、缓解方式等,配合医生理解疾病特点,检查的价值及特点,根据症状规律选取相应的检查方式,医患双方步步为营,不急不躁,才能一起围歼敌人,重获健康。
本节名医传承精品课程《心悸和心律失常中西医结合诊疗临床策略》,中国中医科学院专家宋庆桥教授倾囊相授,分享多年的临床经验,带大家正确认识心悸/心律失常,详细了解其中西医结合诊疗的临床策略,仅需20分钟,让您收获满满。
(长按图片,扫一扫转载请注明:http://www.shhongrui.net/xjgfz/618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