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您现在的位置: 心肌梗赛 >> 心肌梗防治 >> 正文 >> 正文

ldquo心梗rdquo警惕身体

来源:心肌梗赛 时间:2020-8-13

当“突发”“心肌梗塞”“死亡”几个词联系在一起时,不免让人心跳加速。心肌梗塞是冠心病的一种表现,是在冠心病的基础上发生的冠状动脉急性的梗阻现象。在医生看来,比心肌梗塞突发更可怕的是它的隐蔽性。那么,哪些人容易心肌梗塞?心肌梗塞发生前,有哪些前兆需引起注意?心肌梗塞发生后,如何及时挽救生命?

哪些人容易患心肌梗塞?

如果把心脏比作一片“土壤”,冠状动脉就是灌溉土壤的“河道”,冠心病就是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即“河道”被堵,土壤得不到灌溉。

医院心内科主任医师卢仁荣介绍,心肌梗塞是指在冠状动脉发生严重粥样硬化或痉挛时,冠状动脉的管腔严重狭窄或闭塞导致血流中断,使相应的心肌出现严重而持久的急性缺血,最终导致心肌的缺血性坏死。

一般情况下,冠心病多见于40岁以上的中老年人,49岁以后患病风险更高。年轻的男性患者比年轻的女性患者多,但绝经后的女性以及60岁以上的妇女,风险几乎与男性相等,甚至大于男性。

但心肌梗塞并不是只发生于老年人。卢仁荣曾经接诊过一位24岁的心肌梗塞患者。这位女性有这样几个特点:饮食高油高脂,且成天久坐着打麻将。

因此,除了老年群体,还有以下六类人是患心肌梗塞的高危人群:血脂高者,他们常吃较高热量的食物、较多的动物脂肪、胆固醇;高血压或糖尿病病人,患此类病的患者冠心病的发病率明显升高;肥胖或超重,尤其是向心性肥胖更是引发冠心病的高危因素;有冠心病家族史者;吸烟者,每天吸烟20支以上可使冠心病风险增加2至3倍;精神压力大者,脑力劳动者大于体力劳动者,经常有紧迫感的工作较易患病。

警惕身体发出的信号

不少人认为心肌梗塞总是突然发生,其实不然。卢仁荣介绍,虽然冠心病被确诊前部分患者不知道自己已经患有冠心病,50%至80%的患者心肌梗塞发病前数日都有征兆。

例如,劳累或精神紧张时出现胸骨后或心前区闷痛持续3至5分钟;体力活动时出现胸闷、心悸、气短,休息时自行缓解;饱餐、寒冷或看惊险影片时出现胸痛、心悸;出现与运动有关的牙痛等;夜晚睡眠枕头低感到胸闷憋气,需高枕卧位方感舒适;熟睡或平卧时突然胸痛、呼吸困难,需立即坐起;反复出现脉搏不齐,不明原因心跳过速或过缓等。特别提醒,前面提到的心肌梗塞高危人群如果出现以上情况,要尽早就医及时处理,可使部分患者避免发生急性心肌梗塞。

卢仁荣介绍,心肌梗塞的主要症状是胸痛。因病变部位不同,疼痛敏感度不同,疼痛可以发生在胸部中央或左侧胸部,然后向上臂、颌部、背部或者肩部放射。然而,心肌梗塞并不仅仅只有“痛”一种表现,有部分急性心肌梗塞患者会出现消化道症状,表现为腹部胀气、呃逆、腹痛、恶心、呕吐、腹泻,常被认为消化不良、急性胃肠炎。少数患者无疼痛,一开始即表现为休克或急性心力衰竭。

把握两个急救“黄金时间”

突发性心肌梗塞时,患者常常有胸骨后或心前区剧烈疼痛,大汗淋漓,伴濒死感,严重者可能心脏骤停、停止呼吸,因此,对于突发性心肌梗塞患者来说,“时间就是生命、时间就是心肌”,特别是在早期,时间是大片心肌。

如果身边有人患突发性心肌梗塞,应赶快拨打急救电话。一旦发现患者心脏骤停,要立刻做心肺复苏急救措施。

抢救突发性心肌梗塞患者有两个“黄金时间”,第一个是“黄金4分钟”。在心脏骤停4分钟之内开始做心肺复苏存活率明显提高,4分钟内使用就近预先准备的自动体外除颤器(AED)对心脏骤停患者实施电击除颤,可使院前急救生存率明显提高(49%),错过最佳抢救时间即使有幸生还,脑细胞也会有不可逆性受损。

心肺复苏的步骤是:找到双乳连线的中点和胸骨交界的中点(或胸骨中下段),双手叠扣,腕肘关节伸直,垂直用力,以每分钟至次的频率,按压30次。接着检查口鼻有无异物及呼吸,抬下颚,捏住鼻子,嘴包嘴吹气两次。即,每30次按压接两次人工呼吸,循环进行,直至抢救成功。

第二个“黄金时间”则是起病12小时内。卢仁荣介绍,起病12小时内开通堵塞血管,往往心肌坏死少,心脏功能被较好保护,能最大限度挽救生命。对发病3小时内的患者,溶栓治疗的即刻疗效与直接介入治疗基本相似。发病3至12小时内做急诊介入手术疗效要优于溶栓治疗,但当发病时间超过12小时,急诊介入手术获益不大,也就错过了最佳的治疗时机。因此,要争分夺秒,越早开通血管获益越多,从临床上看,患者没有及时做介入手术,随着心肌坏死的进展,出现并发症后,住院死亡率会明显提高,而经过急诊介入手术开通血管后,住院死亡率会下降到5%以下。

出院了,就可以高枕无忧吗?

冠心病就是发生在心脏的“交通堵塞”,且是一个不断进展的过程,现在畅通的血管有再次堵塞的可能。而且动脉粥样硬化是一种全身性病变,治疗了心脏一处血管,并不意味着全身其他血管不会出问题。

据统计,发生过心肌梗塞的患者,再次发生心梗、中风的风险会比没有发生过心梗的人高3至5倍。

卢仁荣介绍,冠心病治疗出院后仍存在长期高复发风险,长期随访发现,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有2/3以上死于出院后,所以一定不能疏忽大意!

急性期有效的药物或支架手术治疗相当于修好了路,但能否继续保持“畅通”,关键还在于“养护”。

日常“养护”要注意坚持健康的生活方式,远离危险因素,如吸烟、肥胖等。要更好地控制血压、血脂、血糖,为预防复发打下扎实的基础。同时,坚持长期规律服药,坚持定期复查。

饮食方面,总体原则是“四低二高”,即低盐、低糖、低脂、低热量,高维生素、高纤维素。控制每餐不要吃太饱,以少吃多餐为宜。

在开始运动方案前,最好咨询医生。一般推荐以散步、游泳、慢跑、太极拳等为主,每周3至5次或隔日一次,每次30分钟以上,运动过程5分钟热身→20分钟运动→5分钟恢复整理,运动最好选择下午时段,需要强调的是运动量要以自己可以接受的度为宜,不要强迫进行。

不良情绪可诱发心肌梗塞,因此,冠心病患者更要注重心理健康,不要过度紧张、急躁,要保持乐观、稳定的情绪,平时可拓展些养花、养鱼等兴趣爱好,应多与亲友、病友、医护人员等进行沟通。

出院后,冠心病患者当出现胸闷、胸痛、气短等心绞痛症状时,应立即坐下或平躺休息,含服硝酸甘油(要随身携带),一般3至5分钟可缓解,如不缓解,可反复服用2至3次。如服药效果不佳,胸痛症状持续,最好立即拨打急救电话,医院救治。

(三明日报记者林芳芳通讯员詹秀娟)

更多清流本地资讯敬请

转载请注明:http://www.shhongrui.net/xjgfz/5946.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