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有的急性心梗救治过分强调门球时间,却鲜少提及病人从发病到送至胸痛中心的时间。方唯一教授说,在上海,这一时间平均长达4.8小时,远长于患者入院后救治时间。
作者
丹萌
来源
医学界心血管频道
“你情况不好,医院,一定要去,坐救护车去!”
“我自己去就好了。”
“不行,要坐救护车去!现在!”
这是一段急医院医生的对话。
不久前,家住上海市长宁区虹桥街道社区的薛先生觉得“胸口有些不舒服”,医院就诊。社区医生陈媛媛为他进行了心电图检查,发现心肌梗死可能;此时,心电图也实时医院胸痛中心,经过快速沟通讨论,专科医师认为患者“前壁心肌梗死”,立即启动转诊。
整个过程,从患者首次医疗接触(FMC),到血管开通,用时仅为96分钟!远低于全国胸痛中心平均水平。
从发病到送至胸痛中心,平均需要4.8小时
事实上,像薛先生这样觉得自己只是“胸口有些不舒服”并“淡定”医院看病的患者并不少见。
我国心血管病患病人数约有2.9亿,心血管疾病已经成为我国国民的首位死因。上海市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主任委员、中国胸痛中心认证工作委员会执行主任委员方唯一教授指出,中国正在加速推进普及“胸痛中心”建设,胸痛中心能有效缩短患者从进入急诊大门到血管内球囊扩充(D2B)时间,但仍有两个突出的问题。
其一,现有的胸痛中心过分强调D2B时间,却鲜少提及病人从发病到送至胸痛中心的时间。方唯一教授说,在上海,这一时间平均长达4.8小时,远长于患者入院后救治时间。
心梗的黄金救治时间是3小时,在这个时段内开通血管,心肌的成活率能达7成以上。一方面,许多患者在出现胸痛症状后习惯“忍一忍”而延误治疗;另一方面,很多老百姓不是通过,医院看病,且经常是“就近看病”,医院的胸痛中心时往往已经超过黄金救治时间。
另一个问题是术后管理。方唯一教授说,因为术后康复、随访、管理跟不上,我国心梗术后患者目前的死亡率还是很高,“这也是为什么我们要提出全程化管理的概念,医院成立工作室,让社区医生对患者治疗过程了解得更清晰,也能方便患者出院后医院,甚至在家里进行随访管理。”
医院紧急救治,医院转诊康复
方唯一所说的“工作室”,全称为“医院胸痛中心唯一工作室”,上海市长宁区5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于今天上午在医院进行了挂牌仪式。
事实上,早在年底,医院就已经与这5家医院建立了“胸科-社
区”网络化联动合作,经过半年多的紧密协作,这一联动模式已经初具规模。
作为全国第一个获得国际认证的胸痛中心,医院率先将胸痛中心建设从“以点带面”逐步向“网络联动”转型,建立起“胸科—社区”网络化联动模式,即建立远程心电会诊机制,社区患者的心电图检查医院胸痛中心,经专科医师诊断后,可立即启动高危患者转诊,有效缩短自FMC至开通梗死相关动脉的时间。
在这个“全程化管理”过程中,医院与医院分工明确,医院负责专科保障和快速急救,医院负责有效转诊和康复治疗,各司其职,进一步提升区域内心血管疾病诊治水平和服务能力。
(《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诊断和治疗指南》中的STEMI患者急救流程)
同时,网络化联动模式打通了实时沟通渠道,通过家庭医生与专科医生的合肥白癜风白癜风患者的饮食
转载请注明:http://www.shhongrui.net/xjgqz/1395.html